海禁乃太祖三番五令强化的国策,并且历代帝王除却少数外都不断强化管理,断绝大明与海外诸番的往来,这是为了减少朝廷财政的支出,可以说是无奈之举!
这满朝文武不都是自我标榜的蠢货,不少头脑清醒的大臣已经看出了这种“薄来厚往”的海外朝贡给朝廷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
真把我们当傻子玩呢?朝廷都快揭不开锅了,哪里还有珍宝赏赐给你们!
而如今这位圣天子想要打开海禁,难道是为了那“天朝上国、万邦来朝”的虚名吗?
谢迁心中同样十分疑惑,他知道以那个小王八蛋半点不吃亏的性情,是不会因为一点虚名平白浪费自己手中一千多万两银子的。
上次他们因为国事去找陛下要钱,他都肉痛不已,又岂会为了虚名行此事!
他疑惑的是海运贸易真的有这么大的利润吗?
以至于这位圣天子都忍不住宁愿在朝堂之上掀起波澜,也要打开海禁国策。
不管如何,现在朝堂需要稳固,尤其是在这个多事之秋。
谢迁沉吟片刻后出言道:“老夫想使用一次内阁的封驳之权,不知可否?”
“善!”
“可!”
蒋冕等人纷纷出言赞同道。
只有袁宗皋忧心忡忡地回答道:“如此会不会触怒龙颜?”
“无妨,反正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如今的朝堂需要稳固,不可再生出乱子了啊!”
谢迁摸着胡须缓缓答道,袁宗皋闻言只得无奈同意。
即便他不同意又能如何?
这内阁五人仅有他一人是站在圣天子这边的,独木难支啊!
当朱厚知道自己的诏书被封驳后,内心毫无波澜。
内阁大臣这样的反应在他的意料之中,如若他们同意,那才是真的有鬼了。
想要改革开放,不能急于一时。
而想要开海,首先需要争取到谢迁等内阁大臣的同意。
有他们从旁压制,即便群臣反对,也无足轻重。
况且当他们看到海运的巨大利润后,朱厚相信这些人会比他还要渴望打开海禁!
所以内阁是朱厚想要开海必须攻克的第一个关卡,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于是他在御书房中写了一个纸条,命黄锦亲自送到文渊阁去。
文渊阁众人看到朱厚的纸条后尽皆沉默了,不知如何回答。
朱厚在纸条上提了三个个问题:
为何我大明四海升平,朝廷财政却日益减少?
为何郑和七下西洋反而增添了朝廷财政的负担?
为何我大明水师战力无双却搁置不用?
其实这三个问题拆开回答的话,极其简单。
但是如今被放在一起,加上陛下昭然若揭的开海之心,这就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了。
群臣思索了足足一柱香的时间,却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不过朱厚的纸条却是接着到了。
这张纸条是朱厚对于前面三个问题的回答:
我大明拥有四海,倘使开丝绸、瓷器、茶叶海外通商之路,仅此三项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国库亏空!
郑和七下西洋代表的是大明朝廷,因此需要彰显大国风范,假使命一商人出海与海外诸番进行货物贸易,何需薄来厚往?
我大明水师战力无双,稍加整顿后便可恢复战力,为何不可出海平倭?
寇可来,我亦可往!
谢迁从这张纸条上看到的是这位圣天子超凡的远见卓识,以及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
诚如陛下所言,朝廷财政的窘境很快便能得到解决,而倭寇被扫平了老巢后,只能如同浮根之萍,倭寇之患彻底被解决指日可待!
“诸位,如何?”谢迁见众人眉头紧皱,不由出言询问道。
虽然他同样推崇无为而治,同样重视朝堂稳固,同样坚守宗法礼制。
但在于国有利的大事面前,这一切都可以抛之脑后!
如若他谢迁是一个迂腐的老顽固,他也不配被世人称为“天下贤相”了。
不出意外,内阁五位大臣尽皆同意,朱厚的诏命得以成功下达。
谢迁等人也有自己的考量,如今陛下将汪鋐迁为水师提督,是为了整顿大明水师,距离陛下开海还有一段时日。
况且开海不是一朝一夕,仓促之下就能完成的,有诸多细节需要慢慢斟酌。
因此同意汪鋐迁为水师提督,影响也不算太大,搁置许久的水师的确是该好好整顿整顿了。
不过内阁众人同意迈出这第一步,其实就意味着朱厚在此次与内阁的博弈中取得了胜利。
只要亲眼见到了不断充盈的国库,朱厚相信他们不会后悔自己今日的决定,甚至还会庆幸!
改革开放,改革正在缓缓进行,开放也自此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