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三国之重振北疆>第四百九十章 统一基本认识

曹操说道:“一般情况下,肯定是两线夹攻为上,但文若给出这个选择,是否是更倾向于后者?”

荀彧回道:“正是。”

“这就涉及出师的名义,和世间众人的看法。不论天子诏令,还是牵招、崔琰之事,都不是以剿灭袁绍为目的。”

郭嘉也说道:“从战略上来看,也应该暂停正面攻势。”

“袁绍内部派别林立,上位者又没有处理好,反而搞得内斗不断。”

“如果我军攻势猛烈,对方肯定会团结自保,反之分化瓦解,推动其内斗,不久定有再大举进攻的机会。”

其他文武听了荀彧从大义分析,郭嘉从战略和人心分析,恍然大悟。

曹操当然早就这么认为,他召集众人讨论,又有所微微引导,正是想以此统一众文武观点。

此时目的达到,他当然“接受”荀彧郭嘉的建议。

夏侯惇、程昱也完成渡河,拿下邺城以南各地。

青州方面,臧霸部推进到河边就停下。

一方面是因为长史王修深得民心,百姓多响应他的号召参战或者偏移。

另一方面,不论是泰山寇,还是曹操的青州兵都以擅战但好劫掠着称,百姓深恶之,抵抗力度比较强。

河北的战事稍停,可天下却因为曹操瞬间攻克邺城而沸腾。

洛阳的众人更加警惕曹操。

刘协加速他的复兴大汉的计划,派人密诏江东孙策,表示天子时刻期待他这样的年轻重臣,暗示其向北进攻。

刘表甚至写信劝说袁绍,让他千万别再攻打幽州,最后便宜了曹操。

......

韩遂、张鲁则哀叹曹操打袁绍不打童远。

他们还不敢有丝毫怨言,反而又去求着曹操支援。

新西凉军压力增大。

有一批将领军吏认为,已经战胜马超,还推进到北地、安定郡南部以及关陇道。有这种成果,应该与韩遂、马超停战,回头关注冀州情况。

特别是童远鼓励新西凉军自下而上讨论,这种想法被多数人所支持。

徐荣知道童远是想打下去的,问道:“主公,是不是这个特殊时候,不该放纵士卒军吏讨论,让他们优先服从命令?”

这种情况,让童远思考颇多,联想到后世许多理论。

不知道他的选择对不对,但他有这样的实力进行尝试。

“不用如此。”童远似乎一点也不担心这种情况。

徐荣有点严肃,劝道:“与韩遂停战,转战河北,固然可以赢得军心,但东奔西走,没有朝一个方向用力,并非上策。”

他与童远是亦师生亦统属的关系,有什么话基本都可以直言。

童远刚来到这个时代,对于军事只知皮毛,碰见稍厉害的对手就会掉链子。

幸亏后来得到徐荣,才迅速成长起来,从战白波军开始,成为优秀统帅。

他当然理解徐荣的话。

只是这回徐荣没有猜对他的想法。

“某并非要顺应这种非常自发的想法,而是让士卒军吏思考,再发挥政教系统的作用,让他们理解认同继续作战,最终上下一心。”

“不让中下层思考,只是服从命令,是天下多数诸侯的选择。”

“集思广益,是新西凉军取得今日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让军吏士卒有所思考,又能纠正其谬误,重新统一基本认识。”

“吾相信,经过这样的过程,更能上下一心。”

徐荣沧桑的脸庞浮现一股钦佩的笑容,这位跟随他学习许多的主公,真的超过师傅了。

虽然很难,但新西凉军有这个实力,推动这样的上下一心。

他的领袖,更有不得了的魄力,让许多不可能逐步实现。

童远这回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新西凉军的各级政教系统,广泛地讨论该战还是和。

固然支持和的人比较多,但绝大部分人对于继续打下去也不反对。

而支持打下去的军吏士卒,又被鼓励发言,尽可能充分讲述理由。

如此一来,就是支持和的人稍多,但意见多却并不强烈。

支持打下去的人不算多,但理由更为充分全面,且不为众人反对。

政教辅将杨阜,迅速将这一情况反馈给童远,询问是否要支持哪一方?

发起讨论的人微微一笑。

如果现在就由将军府、无畏军统帅表示作战方向,恐怕不能达到这次作战上下一心的效果。

“下层军吏士卒发起讨论,中上层的将领也要广泛交流一下,对西凉战事的认识。”

杨阜等人与徐荣不同,并不知道童远对于西凉大战非常坚决的想法。多数人无法猜出童远的意思,顺着想法迎合上级。

如此更应该让他们说出真实想法,再统一众将认识。

经过几日,给众将接触各部,让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童远召集涉及西凉战事的众多文武,商议下一步情况。

徐荣、贾诩、耿清、徐晃、杨阜、裴辑、张录、王异、许攸、冯谋、石忠等直属文武汇聚一堂。

胡琅儿、徐俭、张既、去卑、焦触、张南等将领,李暹、李别等附属军将领都参与。

卫觊、田丰、阎温等重要文官也专程赶到。

另外,董白也在场。她虽然脱离具体军政已久,却是名义上的领袖。

至于赵云等人因为都身处前线重要位置,即使马超退却,张鲁攻势渐渐衰弱,也不调动他们离开关键位置。

童远先说道:“曹操得到天子诏


状态提示:第四百九十章 统一基本认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