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宋胆>第183章 好诗 好湿(求订阅)

“由内而外,由亲至疏”,对于绝大多数朝臣来说,也只知道这八个字的大方赂,只有少数几个各衙首官了解完整的计划。

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长远计划,有点类似于后世的五年计划。

涵盖军事、民生、外交、经济、生产和各类研发等所有方面。

而最先动起来的,也是大庆殿议会那七天之中,最忙的一个部门——户部。

户部侍郎曹庆熏没说累死,也起码去了半条命。

户部这边主抓民生、户籍,是整个大方略的第一步。也就由内而外的“内”,更是这两年成败重要的一环。

曹庆熏几乎是一吸不停,把官员打发回家之后,马上与两个户部员外郎,还有工部侍郎王仲林凑到一块,翻出新崖山城的城建图纸,聚首详谈。

“没地方了啊!”王仲林眉头不展,“你看哪有地方?城里已经塞满了,一点空处都挤不出来。”

曹庆熏则道:“没地方就拆,就要!官家下的死令,半月之内,必须把养济院、济医堂、济老院、官学,全部落实到位。”

曹庆熏所说的这些都是民生设施,也就是宋代的社会福利。

养济院,等同于后世的孤儿院和幼儿园。

两宋时期,工商业空前发展,又不似明清两朝,提倡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大宋城民出现了很多“双职工”家庭。无论男妇,皆在外做工,贴补家用。

有条件的,自是雇佣使女在家中照顾老人小孩。

次之,则在街邻之中寻共用使户,几家或十几家一起将幼儿托管于一户,按月给钱。

说白了,就是后世的保姆和私人托儿所。

如果连私人托儿所都雇不起,那就只能指望官府的福利机构——养济院了。

不得不说,两宋窝囊是窝囊了点,但民间福利做的还是很到位的。

州府大城由官府出资赡养孤寡,也接收贫户幼儿一并照料,使得贫户不用单独腾出一个劳力累于家务。

至于济医堂和济老院,和养济院差不多,一个是官办医疗,一个是敬老院。

虽然做不到后世那般完备,可起码聊胜于无。对宋代的民生稳定,以及工商业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事实上,南北两宋都被外族打的抬不起头来,可是百姓却依旧拥戴赵氏,不忘旧国,靖康如此,崖山之难亦如此。

很大原因就是,两宋如果横向对比各朝各代,对老百姓真的还不错。至少在封建王朝,算是排在前列的了。

这其中,官办的免费托儿、免费医疗、养老,甚至官办的免费教育,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这些公共福利,一直沿用到中原败亡。

到了扶桑之后,没有继续这些福利,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扶桑大宋本质上,就是全民统战、统工的军管制度,根本就没有按照一个正常的国家来发展。

从住房到个人分工,皆由朝廷统一调配。甚至没有县州等行政划分,军政务皆由军屯代管。有点像后世的公社时期,吃大锅饭。

二,则是军民的心气儿了。

扶桑一共就十几万人,备战备产已经是捉襟见肘。

从上到下,恨不得有一分力使十分力的全身心扑到备战之中,哪还有余心余力搞什么养济院什么的?

困难自己克服,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多造船、多造刀剑、多储粮,到时候打回中原去。

五年下来,虽然缺少社会福利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但却一直没有解决。

相公们心里也都清楚,但是真没那个精力。

那为什么,赵维一回来就先办这个事儿呢?

废话!扶桑这十几万人也是人,也有权利享受生活,甚至比任何人都有这个权利。

赵维不但要把养济院等社会福利全都恢复起来,而且要办好,让这大宋忠民享受最好的待遇。

“半月......”王仲林苦笑一声。

宁王想法是好的,而且做为少数知悉内情的重臣,他还知道宁王的用意可不仅仅是让宋民过好日子,他还有别的心思。

但是,你也不能把工部都当铁人用啊?

半个月,从征地到建成,确实太急了。

一旁参与进来的两个户部员外郎还不知道朝廷用心,甚至都觉得根本就没这个必要。

有人出声道:“曹侍郎,王侍郎,有这个必要吗?”

“现在不是在临安,更是不是在中原,郎中有朝廷统一调配,本身就是大病小情全民皆可就医;老幼养济在军屯也有严格的制度,统一供食供养。

至于官学,这个确实没有,可是哪有闲人去教娃娃?

再说了,官员家属自有官员自己抽空教导,百姓之儿十来岁就进船厂下地头了,读书可是造不出大船,也种不出粮食的。”

结果,曹庆熏怒目一瞪,“你懂什么!?官家、宁王如此安排,自有道理,尔等不可妄论!”

其实,起初曹庆熏、王仲林也不明白这是干什么,但是看了全部方略,就没有异议了。

而偏偏他们看到的东西不能向下面的人说,下面的人只要知道要建,而且要快建就行了。

呵斥完两个手下,曹庆熏不再多言,也实在是不好解释。

宁王的方略做的长远,短时间可能都看不到效果,要到最后才能发力,这话更不能说。

指着城中几处繁华所在,“时间紧迫,就不多考虑了,这里...这里,还有这里!”

“你二人亲自去落实,不管花多少钱,把地


状态提示:第183章 好诗 好湿(求订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