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都市现代>逆流之我是学霸>151章 可怜的孩子

美国的物理学家们原本各自为战,不是那么团结。在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下,曼哈顿晨边高地的这群物理学家团结了起来。

关于物质波、康普顿效应,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或者发表支持的文章,这是实质性、普及性的宣推,李康平乐意见到这种局面。

“李,陪我去实验室,我介绍个新学生给你认识。”

会后,伍德盖特、李康平结伴去往伍德盖特实验室。

路上,伍德盖特说道:“艾伦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下定决心要去德国进修,并且巴纳德基金会将提供一份为期一年的奖学金给艾伦,所以艾伦一定会去德国,他最迟明年1月动身。”

李康平点点头道:“是的,我知道这个事情,艾伦跟我说过。艾伦参与了空间量子化实验、低能高能电子衍射实验这三个重要实验,他现在的选择是,去柏林还是去慕尼黑、哥廷根?我想他会去柏林,因为爱因斯坦在柏林。”

“不,你错了,艾伦选择了哥廷根。”

“哦,是吗?哥廷根挺好的,那就让他去哥廷根吧。”

“李,你知道的,虽然美国物理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许多学物理的学生心中,德国依然是全球物理学中心。所以他们都想去德国,如果去不了德国,那就去英国或者哥本哈根。”

“我看过一份报道,说近年来德国、英国、丹麦花在物理研究方面的经费,刚好等于半个美国。就说玻尔先生的哥本哈根研究所,丹麦政府实际上只给了很少的经费,玻尔先生前不久访问美国,找洛克菲勒基金会要了10万美金的赞助费。”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关乎物理大师的数量、影响力,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学术氛围。在物理领域,美国不可能超越德国。李,你也看到了,即便德国战败了,德国被英国、法国像榨橙子一样压榨的干瘪,但德国的物理、数学仍然领先全世界。”

“只要那群学术大师在德国施展力量,德国在学术领域就永远不会被击败。这是一个体系问题,德国的学术体系不会因为战争而崩塌,并且,欧战之后?德国的学术体系反而培养了更多的优秀年轻学者。在德国人面前?我们美国人一直是学生,如果我们足够努力?也许能追赶上英国。”

伍德盖特教授边走边说:“李?你现在明白了吧,为什么密立根教授受到了全美国物理学家的尊敬和爱戴?因为密立根教授在美国建设美国的物理体系,他在加州做出了榜样。很多人爱密立根教授?主要是爱他的光电效应实验。而我们这种人尊敬密立根教授?是尊敬他在本质上帮助美国物理摆脱学生的身份。”

“说到了密立根教授,那就顺便聊聊马克。你也知道,马克是密立根教授推荐来我这里的,现在?密立根教授成为了诺贝尔奖得主?所以马克辞去了我助教的工作,他即将返回加州,重新加入密立根教授的团队。”

言及此处,伍德盖特教授略显忧郁。

1922年春天,马克初来哥大时乃是籍籍无名之辈。此时的马克是《高能电子衍射实验》的作者之一?他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捞够了学术资本,此番返回加州?颇有衣锦还乡的模样。

“从1921年的年初到现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我感觉我把这辈子的学术研究工作全都做完了。”伍德盖特教授的发量本就稀疏,目前接近于光头的程度。

“我想休息几年?教本科生、编写专著?对我而言就是休息。没错?我会写一本学术专著,将我这二十年的学术研究心得全都写进去。马克、艾伦走了,我也不想收新的研究生了,但是哥大研究院恳求我新招一位研究生,而我又比较心软,所以我答应了。”

“这位新招的研究生今年25岁,他是奥地利的犹太人,一岁的时候随父母移民到美国。他们家里很贫苦,他的父亲是纽约一家犹太人开的杂货店的伙计,他们的家庭年收入仅仅只有五百美元而已。”

“但这孩子非常聪明,他是个不错的学物理的苗子。李,我想介绍他给你认识,如果你的实验室有项目,可以考虑他。”

伍德盖特教授讲的很清楚了,他想做点轻松的工作,比如说教本科生、写书。

既然如此,那您就别招研究生了呗。

伍德盖特教授的解释是他心软,所以服从哥大研究院的安排,新招了一位犹太人研究生。

招了研究生,那您得位。

而伍德盖特教授在未来几年又不想做新的项目。

您这不是耽误了孩子吗?

哥大有其他的物理导师,伍德盖特教授让他新招的研究生转去哥大其他导师门下也是可以的。

然而伍德盖特教授并没有这么做,他希望李康平能“代培”他的研究生。

总的来说,这是不合理的,却合情。

于是,李康平在伍德盖特实验室见到了这位可怜得研究生。

“这位是伊西多·拉比。这位是李博士。”伍德盖特教授介绍两人认识。

“很高兴见到你。”

“我也是。”

李康平与伊西多·拉比握手问候,他仔细打量这位瘦弱的犹太人,他觉得应该为这位犹太人安排一个新的科研项目。

“伊西多,你来哥伦比亚研究院之前在哪里做什么?”李康平问。

“我本科是在康奈尔大学读的,注册的是电气工程专业,但我获得的是化学学士学位。然后我继续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了化学硕士学


状态提示:151章 可怜的孩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