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网络游戏>我的投资时代>191、信息流

脸书的会议室。

台下坐着埃文斯等几名技术骨干,夏景行在大黑板上一边写写画画,一边说道:

“在互联网上,人们获取信息,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编辑推荐和用户主动的搜索。”

夏景行在黑板上写了两个词,“反映到互联网模式上面,就是门户网站和搜索。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探索第三条途径——d(信息流)。”

埃文斯和几名技术骨干听得一头雾水,这是个什么东西?

概念比较抽象,夏景行也看出了几人眼中的疑惑,拿着马克笔,画起了信息流的实现模型图,同时解释道:

“原本用户社交和获取信息,是要跟一个个场景结合,比如在学校跟同学社交,在社区跟邻居社交……

信息流平台,则可以将一切场景聚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聚合器,将人、信息和场景融合在一起。

这种被动式的信息灌输,恰好又迎合了人们的惰性。

用专业术语来形容,就是:

根据用户在社交网站上同用户或者信息交互的频率,使用算法来评价用户对各种内容的喜好程度,将信息根据重要程度排列,实时推送社交网络中的相关信息。

这种推送,包括用户状态更新和个人资料的更新。

比如你们有个好友叫杰克,他上传了新照片、又发了一条新的博客……

你们所有人,可以第一时间通过脸书看到杰克的这种变化,并给杰克评论、点赞。

杰克也能迅速回复你们,大家一起产生互动。

反过来,你们在脸书的各种变化,杰克也能第一时间看到,并且给你们点赞、评论。

如果说之前的脸书是“死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活起来”,用户可以感知他们所关注的人,每分钟,甚至是每一秒钟的变化,并且立即给予回应。

我把这种社交,称之为“实时”、“互动”或者“现场”社交。

人与人的关系,可以通过脸书的社交网络来维持,甚至是加深。

即使你们和杰克半年不见面,但也能通过脸书关注到彼此的变化。”

埃文斯这下听明白了,指着黑板上那个模型图问道:“戴伦,你的意思是,让脸书的信息流通得更快、更及时?”

夏景行点头,就是这个意思。

埃文斯有些迟疑,“这种信息流,用户会喜欢吗?

比如杰克偷偷上传了一张照片,是他昨晚逛夜店与某个美女接吻的照片,原本他以为上传到相册里,没人会知道的。

结果第二天,他起床发现,他脸书上所有好友都知道了他昨晚逛了夜店,还有艳遇。

这些知晓的人,还包括他喜欢的一个女孩。”

埃文斯提的这些问题,在十几年后看起来很搞笑。

————

但在眼下,一切都是创新,一切都在摸索,有顾虑是正常的。

夏景行笑着说:“所以我找你们来研究啊!用户的隐私,我们自然是尊重的,可以设置一个按钮,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公开或者不公开。”

埃文斯恍然大悟,“那这样的话,就没问题了。我觉得其他的点,简直是棒极了。”

凌凡问道:“戴伦,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用户的主页不再是静态的、无聊的和无用的,而是不断更新的“报纸”。

呈现在脸书用户面前的是:脸书上发生的、我们认为你会关心的事情。”

夏景行微笑,“你这个“静态”和“报纸”用得很好。

以后的脸书,将是动态的,不再只有一张张个人资料页摆在上面。

用户产生的信息,将像“报纸”一样分享给其他人阅读、知晓。

通常当大家想到报纸时,是什么印象?

都是一些编辑化的内容,编辑决定他们想说什么、他们想要印刷什么,他们在前一个晚上这样做,然后他们把这些文章发给成千上万的人。

但就脸书而言,我们正在建立一千万种不同的报纸,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极其个性化的版本。”

埃文斯团队的一名元老举手提问:“我感觉这和聚友网很像,他们每个用户,也有一个个性化的版本!”

夏景行连连摇头,“不不不,他们只是每个用户可以自由编辑主页,看起来就像一个大网站下面一个个独立的小网站一样。

用户拥有的,也只是一个个五颜六色的网站主页。

这只是外表!

我们要做的是内核,每个用户的生活呈现在脸书,都是不同的、别样的精彩。”

埃文斯有些担心的说道:“如果想要实现上千万人在脸书上的频繁互动,工程量恐怕不小,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是天量级的。”

凌凡补充道:“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研究如何把用户最关心的东西传递出来,究竟是图片,还是文字,他们各自占据的权重是多少?”

夏景行摊摊手,“这我就没办法了,也没要求你们立即开发出来。

只是提出一个方向,具体的设计方案还需要你们去一一完善。”

“或许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系统?”

台下有员工提出设想。

埃文斯立马就摇起了头,“太前卫了,工程量也相当浩大。”

夏景行眼睛一亮,笑着说:“不要有太大压力,大胆去尝试,我觉得分布式系统就很好啊!

总之,公司会尽最大支持,去帮助你们完成这项开发任务。”

“具体的情况,我们还得跟工程师团队讨论一下,把


状态提示:191、信息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