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回到三国打天下>第174章 收拾残局

城中的大水两天以后才完全消退,由于现在的天气很热,这两天又一直是艳阳高照,因此两天之后,城中的房屋道路也差不多都干了,所以老刘和皇甫嵩商量了一下,决定先把情况和百姓说明一下,然后再允许百姓进城,返回自己的家中。

于是在这天早晨,官军将百姓都聚集在山坡之上,而皇甫嵩和老刘则站在山顶上,向下边的二十多万百姓讲话。

虽然老刘现在是两支官军的指挥官,但是要说起来毕竟还是皇甫嵩的官职最高,因此老刘还是请他来先说,皇甫嵩明白老刘的意思,过一会儿,他还要对百姓说明幽州刺史府的打算,因此便没有推辞,先对百姓道:“邺城的父老乡亲们,我乃大汉右中郎将、负责剿灭幽州叛军的统领皇甫嵩,这次我们为了及早攻下邺城,消灭张角的黄巾军,不得已采用了水攻的战术,也让你们跟着受难了,对此,我代表朝廷向你们致歉,同时也希望你们理解,黄巾军一日不除,你们的日子也无法安宁,如果围困的时间长了,百姓的日子也会艰苦之极,另外,对于这次的洪水给你们造成的损失,我们会进行补偿的,也会对你们做出妥善的安置,至于如何补偿和安置,则由幽州刺史刘备刘大人向你们说明。”

看到下边的百姓群情激昂,大都对自己怒目相向,皇甫嵩急忙结束了自己的讲话,把包袱推给了老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百姓纷纷高声对官军进行职责,更有甚者,甚至捡起地上的石块等物,向皇甫嵩和老刘他们扔了过来。

老刘先是高声制止了百姓动武,而官军也赶紧过去对百姓进行阻拦,以免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看到百姓的情绪渐渐稳定了,老刘这才接着说道:“诸位父老乡亲,刚才皇甫大人已经说了,我们这次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目的便是尽快将邺城的黄巾军除掉,现在我们的目的达到了,虽然张角生死不明,但是邺城的黄巾军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你们都是有功之人,为我们平定邺城的乱党付出了你们的一切,因此我幽州刺史府决定,如果你们愿意去幽州的,幽州刺史府会为你们每户提供一处房屋供你们居住,另外提供三万大钱作为安家费,至于搬家的费用,也由幽州刺史府全部承担,待你们到了幽州之后,官府也会为你们今后的生计做好安

置,你们可以在官府开办的各类工厂之中做工,愿意去种田的,也会给你们分配比冀州这边更多的田地,还想留在冀州的,我们也会每户给你们补偿一万大钱,另外家中有人在这次大水中死亡的,我们也会根据官府的户籍进行证实,然后对每位死者给予两万大钱的补偿,现在我们就把你们送回家中,你们也不用急着答复,可以回家商量一下,两天后再做决定,到时候我们会派士兵况,你们只要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他们即可。”

听到这里,已经有人对老刘的条件动心了,但又担心幽州那边与鲜卑等外族接壤,经常受到他们的侵害不很太平,因此便有人问道:“刘大人,我们也听说幽州百姓的生活现在很好,但是鲜卑人经常到幽州去烧杀抢掠,你如何能保证我们的安全呢?”

听到这里,老刘忙高声道:“请大家放心,我幽州大军在来到冀州之前,已经将入侵幽、并两州的二十三万鲜卑大军打退了,同时还消灭了近二十万的鲜卑骑兵,所以鲜卑人现在是元气大伤,绝不会再有胆子来我幽州骚扰了,而且我们幽州大军在平定了黄巾军叛乱之后,三年之内定会大举北伐,现在不是担心鲜卑人来打我们,而是我们要去打他们,所以我在这里保证:你们到了幽州之后,绝不会受到鲜卑人的侵扰。”

看到百姓不再说什么了,都在低头沉思,于是老刘便让器械师的士兵用马车将百姓分批送回邺城,虽然器械师用来运送器械的马车有三百多辆,但是毕竟百姓人数众多,结果整整运了一天,到了天黑才把这二十多万百姓运送完,当然有些年轻力壮的百姓没有坐车,而是自己走着回城的,也省了老刘他们不少力气。

这些邺城的百姓回了家以后,这才现虽然家中的东西大都没动,但是被大水冲过之后,粮食都已经没法再吃了,而且家里的衣服被褥也都得拿出来晒,结果这两天成了邺城的晒被节,各家各户门前院内都挂满了各种衣服被褥等物,粮食也被倒在院中的席子上晾晒,一时之间邺城之中本来完水的味道就不好闻,这样一来更是令人难以忍受。(,盡在ap.bsp;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少邺城的百姓选择了离开邺城,准备到幽州去开始新的生活,反正刺史刘大人也答应了,到了那边给房子住,还给三万大钱的安家费,另外还会给活计做去挣钱糊口,或是给自己分配田地,再加上百姓素来担心的鲜卑人的威胁也解除了,而冀州的黄巾军还在继续作乱,致使百姓的生活不得安宁,才让这些人下了前往幽州的决心。

到了第三天头上,经过器械师士兵挨家挨户的统计,毕竟故土难离,而且不离开也有一万大钱的补偿,因此最后愿意留下来的百姓,有十六万出头,而剩下的有接近七万的百姓愿意离开邺城,随老刘到幽州去开始新的生活。

虽然这次为了尽快攻取邺城,采用了戏志才的水攻之计而得以奏效,但是安置这些灾民的开销也着实不小,好在这两年,幽州由老刘明、马均制造出来的不少新东西在大汉各州大销特


状态提示:第174章 收拾残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