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能够找到一种没有人听到的好声音,希望我拥有一副与生俱来的好嗓子。希望我发现一段没有人听过的新和弦,希望我编写的歌曲不再只有华而不实的韵脚。”
这是“分崩离析”的开篇歌词,简单却深刻、美好而忧伤,三言两语之中就能够勾勒出压力之下的焦虑,对现状、对未来、对自己、对生活等等不同程度的焦虑,折射出当代社会年轻一代所面临的困局。
“记得儿时人们总说长大之后焦虑就会越来越少,但如今我没有安全感而在意他人目光,我不过是无名小卒却在意你们的目光。想要穿梭时光,回到美好往日,妈妈哼唱童谣哄我入睡,但现在生活分崩离析。”
寥寥数笔呈现的生活真相着实太过清晰也太过沉重,如同利剑一般狠狠地击中当代年轻人的内心软肋,又丧又癫才是生活的本质,沉浸在烦恼与困顿之中的生活彻底一团乱,但他们还是必须在混乱之中继续生活下去。
特别是社交网络时代的焦虑,从脸书到推特再到照片墙,还有数不胜数的不同应用程序,不同平台交错编织起来的庞大社交网络遍布生活的角角落落,“点赞”、“转发”和“阅读”等标签将社交关系数字化,如同一只无形之手般控制住每个人的生活,哪怕是无名小卒,心神也被一个一个上涨变化的数字控制,无处可逃。
一个点赞或者取消点赞,一个情感状态的变化、一句留言评论或者一篇文章,一句赞扬或者一句玩笑,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当应用程度跳出一个红色的信息提醒时就能够牵动心神,碎片化的信息彻底支配生活。
没有人能够例外。
看似五光十色、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却是分崩离析的焦虑与暴躁,无处不在的压力如同天罗地网一般困住每个人,从精神层面到物理层面,无法呼吸也无处可逃,然后就这样一点一点陷入崩溃。
“分崩离析”这首歌,从旋律到歌词,精准而深刻地击中当代年轻人的内心软肋,其实罗南创作这首歌描述的是一日国王在创作困境里的焦虑,还有巡演途中乐队心态的微妙变化,明明依旧是无名小卒却已经开始被他人的目光所左右所影响,却没有想到,歌曲在听众耳朵里演化出了不同的情绪深意。
这也是艺术的魅力之一,一千名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首“分崩离析”落在不同听众耳朵里也就激发出不同魅力。
更重要的是,一日国王对“分崩离析”的诠释是特别的,不是忧伤或者沮丧,而是站在悬崖边上的放荡不羁,随性散漫、自由肆意的演绎方式赋予了歌曲一种“不走寻常路”的热血,负面情绪就在激昂的鼓点节奏之中全面宣泄出去。
与“追逐光芒”、“我的恶魔”比较起来,“分崩离析”的棱角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而这抹飞蛾扑火般的尖锐,也绽放出了独特的魅力,反而是在年轻人之中浩浩荡荡地席卷开来,最终迸发出了难以置信的影响力。
其实,格莱美颁奖典礼结束当晚,社交网络之上就掀起了第一波“分崩离析”讨论。
彼时,无数观众都在疯狂热议“我的恶魔”,罗南的舞台演出堪称技惊四座,相较而言“分崩离析”的发挥空间有限,更多呈现出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碰撞,那是另外一种化学反应,而“我的恶魔”则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罗南的歌唱力和表现力,确确实实令人震撼非常,副歌部分的连续高音直接点燃推特狂潮。
也正是因为如此,“分崩离析”并没有能够第一时间形成全面讨论的热潮,小范围的讨论吸引了不少目光,最为代表的就是路人观众,“我怎么不知道一日国王专辑里居然还有这首歌”、“一日国王的音乐风格如此带感吗”、“第二首歌到底是什么”……
诸如此类等等。
可以看得出来,对“分崩离析”感兴趣的观众着实不少,只不过,“我的恶魔”率先引爆焦点,铺天盖地的讨论声也就淹没了喜欢“分崩离析”的小部分群众,再加上“分崩离析”暂时还没有发行单曲,即使想要爆发热潮也没有基础,这才限制了单曲的热潮崛起。
但是,伴随着时间推进,“分崩离析”的广泛传播开始疯狂吸粉,后劲爆发出来的能量远远超过了“我的恶魔”,逐渐形成第二波狂潮,呼吁着乐队发行第三单曲的声音渐渐形成声势,数不胜数的年轻人都被这首歌圈粉——
包括对摇滚没有任何兴趣的年轻一代、也包括对格莱美嗤之以鼻的千禧年一代,但他们全部都笼罩在社交网络热潮之下,反而是因为推特热议注意到了“分崩离析“这首歌,而后纷纷惊为天人地送上赞誉。
最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这部分年轻人此前根本就不知道一日国王到底是谁,即使听说过也没有任何兴趣,现在却因为“分崩离析”准确而深刻地击中自己的审美喜好,反过来对演唱者产生了一些兴趣,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一日国王蛰伏七年之后终于在今年的格莱美之上大放异彩,令人钦佩!
因为这也就意味着,一日国王始终在黑暗之中摸索,始终我行我素地坚持自我,始终保持着锋利的棱角和爪牙,一直到布鲁诺-马尔斯的赏识才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如此经历又再次赋予“分崩离析”特殊意义——
对于北美地区的大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们都坚信着自己是天才,却怀才不遇,内心深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