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赵奕离开了以后,戴天庆郁闷了好久好久,他一度感觉十分焦虑,心里也非常的郁闷。
一个是对于实验长期没有进展,就像是赵奕说的那样,他们每一次进展都要间隔十天半个月,下一次进展都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现在是去验证一个新的抑制因子,发现一个新的东西,他们必须需要找到明确的证据,才能够把发现确定下来,再去提交报告、发表论文,把‘发现新的因子’和生物医学研究所、实验室、研究团队联系在一起。
这个研究一定要快!
虽然戴天庆不知道同行们在做什么,但他敢肯定有其他研究机构,也正在对赵奕的猜想论文进行详细验证,肯定也会注意到其中的一个重点--
新的抑制因子!
这个东西就是医学界的大发现,确定验证成功以后,甚至有可能为研究所,实验室以及他本人,带来一个国内的顶级奖项,连国外的医学奖项都可能拿的到。
从这里就能看出验证研究的吸引力了。
戴天庆赶紧催促实验室的人加快速度,“一定要快起来,我们要最先出成果!”
“这可不是一篇、两篇论文。听了赵奕说什么了吗?连一个不懂行的,都说我们的进度太慢了……”
这就是戴天庆郁闷的第二个点,实验室的进度被赵奕质疑了。
但是……
赵奕懂医学研究吗?
他不懂!
他就是个菜鸟,他完全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正常进度怎么样!
医学的研究、化学的研究,再发现新东西方面都差不多,科学推断只是一方面,就算确定有新物质,想检测出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人体内的蛋白质还好一些,因为蛋白质分子足够大。
因子,不同。
因子,这个词听起来就知道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物质,也许并不是大分子,就只是一种小的化合物,小化合物在人体复杂的系统中起到作用,要怎么去证明其存在呢?
在最初的阶段,也就是现在。几乎只能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去推断,而能够推断出来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因为对新的东西可以说没有任何了解,就不知道该怎么去测定数据,而他们只能通过蛛丝马迹,试着进行一个个实验,找出不符合常规的数据,再去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增加对所测定物质的了解。
这个过程听起来就知道是非常慢的。
当对要测定的新物质有了足够多的了解以后,才能够依靠可靠的实验,筛选出还有新物质足够多的物质,再去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测定。
比如说,通过红外光谱仪测定有机物的官能团,又或者以核磁共振氢谱的方式测定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这样在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才能确定新物质的化学组成。
以上的过程能在一年内达成,速度就可以说是相当快了。
戴天庆的计划也是一年,他和韩辉实验室进行合作,还有郑院士参与进来,三者在一起只是说进行分工,要说需要多少时间。还是很靠运气的。
比如,明天就有巨大进展。最后需要的速度会大大减少。
虽然话是这么说,过去的研发经验也是如此,戴天庆想起赵奕说的话还是很郁闷,他只能不断的和自己说,“赵奕不懂研究,赵奕不懂研究,赵奕不懂研究……”
“我不和他计较!我不和他计较!我不和他计较……”
不管怎么说,戴天庆心里还是产生了紧迫感,实验验证项目的重要还是其中之一,另外,他又不想输给韩辉实验室。
戴天庆和韩辉,有合作也有竞争。
韩辉实验室有个经验丰富的郑院士,实验进展相对要快一些,能发现抑制运动因子的蛛丝马迹,韩辉实验室的作用更大一些。
这也是戴天庆郁闷的原因之一,他的实验室人手还是有些不足。
戴天庆回到了办公室查看数据,心里不由得琢磨起来,“如果张薇在就好了,张薇的能力不差,年轻,也许会有更多的灵感,她工作也够努力!”
“要不让张薇回来?”
“对!”
“再试一次!”
戴天庆想着马上去了‘赵奕实验室’,敲门就去就看到张薇正坐在电脑前,正在打着一份文件。
张薇是戴天庆一手带出来的,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了,也不用说什么客套话,直接就进入了主题。
“张薇啊,现在咱们实验室缺人手,你能不能回来……”
戴天庆还没有说完,张薇就满是歉意的要求,“戴老师,真抱歉,我最近没时间。”
“没时间?是你们那个项目?”
“对!”张薇指着电脑道,“我在整理实验数据,还要打报告、写论文。”
“打报告?写论文?”
戴天庆凑近电脑看了眼,发现是一个打开的文件,文件名为‘il-1a蛋白项目结算报告’,“结算?”
戴天庆惊的张大了嘴,“你们的项目完成了?”
“昨天最后一个实验通过了,我们进行了缜密的实验验证,已经可以结算项目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们的项目是上个月……”
当然是上个月。
‘赵奕实验室’开设的时间,也就只有一个多月左右。
这就完成了?
戴天庆满心都是震惊,嘴里不断说着,“不可能吧?才一个月时间,一个月啊,张薇啊,我早就跟你说,做研究项目一定要严谨,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