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恐怖悬疑>三国之谋伐>第五十九章 军情司初建功

陈暮要教学生,当然不会教什么屠龙术。

想教也没这个条件。

他能教的东西,只有小学数学和小学自然以及生物课。

至于初中物理和初中化学,倒不是他不能教,而是你没办法跟学生证明你的理论。

你去跟他们说元素周期表,首先你得把自然界里的元素存在证明给他们看。

实验部分,没有烧杯量筒试管酒精灯,连最简单的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就是初中化学第一个实验,石灰水变浑浊,你都没法证明。

而初中物理涉及到力学、光学、电阻、电能、压强等等,陈暮也顶多教个杠杆定理,因为他没法把公式教给学生。

所以这些东西,并不是知识在脑子里,想教就能教。靠他一个人,根本完成不了科学革命。

不然的话,从十五六世纪到二十一世纪才逐步完成的现代物理和现代化学要是可以靠一个人推动和普及,那也太廉价了一些。

工业水平提不上来,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没有意义。

陈暮现在要做的,仅仅只是埋下一颗种子而已,希望的是再过几十年,上百年,能够赶上人类四五百年才能完成的进度。

在陈暮的大力扶持下,一张张崭新的白纸从临淄造纸工坊里新鲜出炉,又很快被送入印刷小作坊,通过之前让工匠雕刻的儒家经典,印刷成一册册的书籍。

当站在小作坊里,看着一册册泛着墨臭味道的《论语》《春秋》《孝经》《尚书》《诗经》《周易》《礼经》新鲜出炉的时候,陈暮笑了起来。

这不是墨臭的味道,这是知识的味道。

汉朝为什么知识被世家垄断?

因为普通人读书不容易。

儒家七经,任何一本,用竹简雕刻,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

而且竹简保存也是个问题,受潮、虫蛀、腐烂,都会造成知识断层。

陈暮用来刻制雕版印刷的书籍,还是当初从鸿都门学出来之后,向天子索要,从鸿都馆带出来的书。

要是普通人家,有其中任何一套全册,恐怕立即就能当作传家宝,累世相守,成为经典流传。

如今有了书本,知识的传承再也不是问题,读书的门槛降低,将来所谓的世家门阀,恐怕再也不复存在。

“良弼。”

陈暮呼唤典韦。

典韦靠过来,低声道:“子归。”

“我们出去一趟。”

“去哪?”

“北海国。”

“北海?”

典韦惊讶道:“那边不是......”

陈暮笑道:“无妨的,我们带几人轻骑过去即可。”

“好吧。”

典韦也不说“唯”了,现在开始学陈暮说好吧。

出了印刷工坊,看了看左右护卫,走到了工坊大街对面的一家酒楼里,勾勾手,当掌柜的军情司探子凑了过来。

“司命。”

掌柜的装作迎接客人,一脸讨好的笑容。

事实上他在被军情司吸纳之前,本来就是一名普通商贩,迎接南来北往的客人甚是熟稔,倒也不会被人瞧出端倪。

陈暮让他去准备一些干粮,等掌柜的送来之后,他才一边掏钱,一边低声道:“看管好这院子,里面的工匠不准出来,外人不准进去,莫要让人知道了。”

“唯。”

掌柜接过钱,将命令记在心里。

取了干粮,陈暮从酒楼出来,骑上马,带着典韦往国相府而去。

吴匡这些日子过得非常舒坦,毕竟自己啥政务也不用处理,每日享受就行。虽然心里有些不甘,但人老了进取之心也少了许多,反正只要齐国不出乱子,他这个国相至少能当得称职。

听到陈暮来访的消息,吴匡主动出门迎接,他也不算是个坏人,现在看到陈暮把齐国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心里也佩服英雄出少年,自然不愿意结仇。

毕竟人家年轻,自己年老。以后人家还有上升空间,要是得罪死了,再过几年自己老死病死,自己的亲族怎么办?

“刺史。”

“国相。”

二人见礼,吴匡邀请陈暮进国相府。

到了厅堂分列坐下,陈暮也不废话,直言了当道:“老大人,我此次前来,是想找老大人要一封书信。”

“书信?”

吴匡不解道:“给谁的书信。”

“大儒康成公。”

陈暮解释道:“我打算在泰山开书院讲学,如今海内最有名望的大儒康成公便在高密老家隐居,康成公之名望,天下皆知,连黄巾贼寇都不敢对他加害,若能请动他老人家,则大事可成。”

吴匡惊讶道:“没想到刺史还有这等雄心壮志,实不相瞒,我与康成公也算旧识老友。之前也曾经邀请他来齐国,可他只想在家隐居,若刺史有此心,我即刻写信。”

“多谢老大人。”

陈暮拱手致谢。

之所以让吴匡发出邀请,是因为吴匡大小好歹也是名士。

在汉朝,有名望的读书人称为名士,而那些受人尊敬,在经学上有研究的,则称为大儒。

在马融死后,如今能够有资格被称为大儒,已经寥寥无几。

陈暮的运气不错,青州刚好有几位大儒,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郑玄。

作为后学晚辈,陈暮没有把握能邀请到郑玄来,因为郑玄可是连大将军何进征辟都拒绝的人,所以他只能找吴匡帮忙,看能不能给个面子。

当然。

为了邀请到郑玄,陈暮也是做了两手准备。

第一手


状态提示:第五十九章 军情司初建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