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番外第50章 单于从此成为一个历史名字,可汗还能稍微多存在几年

“放弃粗重物资,别走主要长城关隘了,直接翻山吧。”在太史慈顽强的阻击下,草原群雄们最终下达了这个痛苦的决定。

十一月初三凌晨,草原大军开始四散机动,化整为零往各个方向自行寻路翻山,争取出了长城再择机会合。

走之前,大家也约定了几个重新集结部队的位置。

因为部队要绕路的话,肯定要分批走,否则还是会被堵住。这就意味着一部分人要往西绕,一部分人要往东绕。

为了争取时间,这两部分人绕路出关后的集结地点也不能选在一处,否则在重新集结的时候只会耽误更多的时间,被汉军抓住时间差追上。

所以,双方很快达成了默契,也重新捡回了草原豪杰“各自为战”的“扁平化管理”优势,拓跋力微从喜峰口和卢龙塞以西绕,楼班从喜峰口和卢龙塞以东绕,他俩各自指挥自己的族人,自己选择集结点,不用顾及另一方了。

拓跋力微便选择在了滦河河谷上游、燕山以北的白檀邑重新集结部队。那是绕过喜峰口之后,更北方一个主要的关外据点。

大致在后世的承德,出了长城后不远就是了,后世的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就在那一带。

而楼班选择了在辽河源头、燕山以北的白狼邑重新集结,那地方在卢龙塞以北,轻装绕过卢龙后找到辽河源头就是了——说句题外话,另一个时空,楼班的堂兄蹋顿,就是在白狼邑旁的白狼山下,被张辽斩了的。

但他们这么选也不能说错,毕竟鲜卑人的草原本来就再更西边一些,乌桓人在东,所以要分东西两路绕出去的时候,拓跋力微往西绕而楼班往东绕,都是天经地义的,是为了更好的“主场作战”。

十一月初三当天,发现草原联军化整为零后,太史慈当然是果敢地转守为攻,还想主动出击死死咬住敌人不让他们翻山跑。

可惜太史慈的人数还是太少了,才敌人七分之一的人数,要追上咬住敌军主力,那是不可能的。

血战中太史慈军的伤亡比例也是陡增,从打阻击战时将近十倍的交换比,上升到了不到五倍,也就是杀伤五个草原联军将士,就有一名汉兵伤亡。

就在太史慈苦苦支撑的时候,草原联军后军在他们放弃的几处主要屯粮营地内放火,这就更是牵制了太史慈的注意力。

很显然,草原联军的目的是破坏汉人在华北平原上前沿据点囤积的物资,把民间财富和粮食大量烧毁,就能破坏汉军来年北伐的战争潜力,给草原联军多续命争取苟延残喘。

当然,这些粮食严格来说原本也不算军粮,因为囤军粮的重要城市并没有失守,田豫田畴始终在固守要害,这些粮食是从被烧杀的百姓那儿抢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粮食被烧了,一旦汉军光复之后,朝廷不可能眼睁睁看着逃避战乱的流亡百姓饿死,这就得分出军粮漕粮来赈灾,那样也可以变相拖延汉军的战争潜力。

太史慈知道这个重要性,见追也追不上,只好顺势改为猛攻断后之敌放火的营寨,杀散了数千放火残敌,尽量救火抢救物资。

很快,只是拖后了两三天的诸葛亮也赶来,跟太史慈一起合力,把断后打阻击的、落在最后的那一部敌军歼灭了,救火救回来相当一部分物资。

拓跋力微和楼班以为自己总算是断尾求生、狼狈找小路翻过了燕山。

殊不知,因为翻山绕路比较慢,当他们重新离开燕山山区,分别在白檀邑和白狼邑集结的时候,拓跋力微在白檀邑遇到了张飞带来的两万骑兵部队,而楼班也在白狼山遇到了赵云逆辽河而来的两万骑兵。

拓跋力微身边此刻至少还有十一万人战斗力保持完好的鲜卑青壮,以及一两万的伤病员。

楼班那边,也有四五万乌桓战士,加上一部分他往东绕行路上收编回来的辽西令居围城部队(之前围困辽西郡治令居,跟守城的田畴对峙的那部分人马)。

草原联军还有总共十七八万能喘气的人,也就是说这次入关,主力这一路近二十五万人,永久性折损至此也才六七万人之间,

其中跟诸葛亮打的时候折了三四万,跟太史慈打又折了一两万。剩下的则是伤病加重、军中劳顿瘟疫逃亡折损,七七八八的损失。

按说十七八万部队从人数上来说,还是有战斗可能性的,对面张飞赵云加起来才五万呢。

可实际上,这十七八万人已经被各种疲惫、疾病、士气涣散、因为反复中计而心生迷茫恐惧,给折磨得不要不要的了。

再把根本上不了战场的伤病员一扣,真正拿起武器的最多也就十四万人,这跟张飞赵云的人数比例差距,也就从四倍跌到了三倍以下。

而最关键的是,张飞赵云驰援而来的,那都是骑兵为主。

之前诸葛亮、太史慈要做那么久的局,各种拉扯迟滞,却不能给决定性的一击,关键就在于诸葛亮太史慈的骑兵比例比较低。

看似每次四万或者两万战兵出战,实际上草原联军只要避战逃跑,诸葛亮和太史慈那各自只有几千人规模的骑兵,是不敢追着十几二十万人追杀的。

张飞赵云就不一样了,每边两万多人都是骑兵,那是北方边境主要的边军精锐力量了,跟中原内陆驻防堵口的部队大不一样。

虽然不至于像北宋时的“汴梁禁军”和“西军”差距那么大,但差距肯定是存在的。

诸葛亮那种智将,


状态提示:番外第50章 单于从此成为一个历史名字,可汗还能稍微多存在几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