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853章 以两次笑一万次
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两个正统升降交替存在的过渡期。

宋之后是被异族消灭,后续明再光复,那些没有传承,可以单独看。

而李素学的课里,把第一第二帝国,又可以各自分为两段,前一段是“君主正统性没有被军阀污染的纯正期、武德充沛期”,后一段是“君主正统性已经被军阀污染后的不稳定期、自废武功期”。

中华第一帝国的第一阶段,就是秦汉,秦汉没有“武将篡位”的先例,所以君主不用有丝毫的“重文抑武”,对外对异族一切以战斗力怎么强怎么来,所以秦汉是华夏范围大规模扩张的时期,版图涨了很多。

中华第一帝国的第二阶段,就是自废武功期,其实就是魏篡汉、并且导致司马篡魏之后。

魏第一次篡汉时,他还不知道后人可以有样学样,所以自废武功提防武将的程度不用那么明显,等司马氏都成功后,那就证明这事儿肯定是有样学样可一可再的。所以历史上晋时君主对军阀和武将人才的提防,其实不比后来宋明号多少。

大多数人读史不注意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从晋到唐,还有一个提升武德的补充招数——信任胡人将领。魏晋时候北方大量的五胡雇佣军被使用,五胡将领被提拔,用熟胡杀生胡,用乌桓杀鲜卑,用鲜卑杀柔然,一度弥补了武德不足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有军阀篡位导致正统不纯”的教训,当时只是在南朝比较严重,所以刘义隆要杀檀道济。

读史的人注意不到当时的武德衰落和提防武将,主要是因为北朝当时还狠血腥,不防武将(当然也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攻伐灭国很多),北朝的武德弥补了“君主自废武功”的感官识别度。

如果纯看“宋齐梁陈”的历史不看北朝的话,它们很多做得还不如后来号称“弱宋”的赵宋。

好在,华夏历史后来还有过一波疆域扩张期,那就是出现在“华夏第二帝国”的隋唐时代,它们因为一开始没有背负华夏第一帝国过于漫长的“武将篡逆”历史教训包袱,还可以不用太防武将。

当然了,唐就相当于是隋的柱国军府变过来的,隋也是北周的柱国军府变过来的,所以唐要恢复到汉那种“丝毫不担心武将篡逆,军事制度以对外战斗力最大化为唯一建设标准”的武德充沛状态,那也是不可能的,多多少少要打点折扣。

所以唐的武德建设,走了一条修正之后的路线,以汉为目标,但结合晋对五胡的利用——

唐在李世民等开国君主还活着的时候,因为皇帝本身有武德有威望,压得住,可以汉将胡将并重用,而且毫无保留,实现了几十年的快速扩张。

李世民死后,唐还有扩张,但都是靠“重用胡将”,因为汉将有篡位的血统优势,既然他是汉人,他又有兵权,他篡逆成功了天下百姓是会接受的,所以不能重用。

开元年间对四夷扩张,李隆基之所以重用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就是看重了这些人血统卑贱,不是汉人,想篡位天下百姓和士大夫也不答应。

但结果也显而易见了,一场安史之乱,证明了这种制度设计也没用,胡人篡逆照样有人响应。

所以,别说什么后来“弱宋戕害华夏武德”,搞得好像这事儿是赵匡胤之后才开始的。

安史之乱后,中央王朝的皇帝个个都想戕害武德,宁可对异族自废武功也要压制藩镇,只是他们实力比赵匡胤弱,统一汉地都做不到,所以这种限制无从谈起罢了,不是他们心里不想。

所以基于正统论和外交造核的历史学,“华夏第二帝国”的“武德充沛期”和“自废武功期”,应该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再后续的宋统一并实际着手,只是个思想到实践的落地过程。

总结一下,“曹魏代汉”和“安史之乱”,分别是华夏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开始自废武功的思想建设转折点。

“司马代魏”和“宋以文抑武”,分别是华夏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自废武功的实践着手点。

说到底,李素当初穿越之处,不屑于辅曹,很大一部分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因为他觉得穿越到三国压根儿就不存在辅曹辅刘辅孙这些问题。

问题的本质是辅汉还是自己争霸。

你都辅一个不是汉的东西了,你还辅个毛线劲儿?只要不是汉,那就是谁都能做,必然要陷入“皇帝从此忌惮武臣,以降低民族对外战斗力为代价换取统治稳定性”的历史循环论,那还不如自己干呢。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那些觉得“我穿越了曹家,只要杀了司马懿,我的天下就稳了”的人,只能说没学懂正统论。

曹操的遗产不是被司马懿篡的,是被他儿子立起来的“军阀可以当皇帝”这个历史先例篡的——注意,再强调一下,这个跟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怀王之约提前约好了的,怀王之约不叫“军阀可以当皇帝”。

所以曹丕就是第一个军阀当皇帝的例子(军阀是上面名义上有主的,不是自成一国。国与国的统一战争不叫军阀战争)

就算有个穿越者,除非你也跟李素一样深谙正统论造核论各种塑造神圣性,否则你武力再强科技再进步,也就管自己活着的那一辈子时间。

等穿越者一死,他统一天下过程中发明的科技也都已经普世了,他手下那些将军们也都有掌握,到时候穿越者的儿子还不是被轻松杀了再改朝换代?

所以说没这


状态提示:第853章 以两次笑一万次--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