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69章 册封公爵
了提供军工武器和其他高附加值工业品之外,别的农牧产品和基础的林矿产品都没法外输,运输成本太大。

天下一统之后,刘备的朝廷越往东迁移,反而要防止蜀地出现一家独大的势力,避免割据的嫌疑。所以为了朝廷也好,为了保护李素、帮李素避嫌也好,刘备都选择了在李素新光复的占领区,也就是扬州地区,给李素选了一个郡作为封地。

江东前线三郡丹阳综合发展最好,是江东政治中心,但目前还没收复。人口和经济原本是吴郡最好,不过吴郡民风更暗弱,民不尚武,所以军事潜力太弱,不像丹阳郡可以征出山越族的丹阳兵。

发展最差也最地广人稀的是会稽郡,不过那儿发展潜力上升空间也最大,还有漫长的海岸线未来可以发展航海,于是李素就被封为会稽郡公。

另外,刘备考虑到李素将来可能还有爵位封邑方面的上升空间,而且会稽郡面积大,县的数量很多,所以没有一次性把整个郡封给他,只是划了十个县作为封地。

未来李素再立其他功劳,要拥有跨郡的封地,是很困难的,但是在本郡再多拿几个县,增加封户数量,阻力就要小得多,李素继续立功的动力也大得多。

刘备这么安排,也是又埋伏了一个“祖宗之法”在里头,给后世帝王子孙学习模仿。

刘备知道李素擅长种田搞建设,而且他跟诸葛亮师徒那些小巧的工业发明也层出不穷。到地广人稀山越人密布的边郡当公爵,李素于公于私都会帮忙建设自己的封地,也好扩大属于自己的财源和赋税。

同时,目前的扬州和荆州,才是未来对抗曹操的最前线。战后把扬州恢复生产一下,将来还可以出兵夺取淮南,作为统一天下最后之战时的一路重要力量。

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虽然没有不名不趋,但剑履上殿加上郡公爵位,再考虑到司空的年纪,将来显然是超过萧何故事了。

纵然陛下不用像高祖那样防范武臣,但文官谋主先封公,也算是开后世子孙垂范了,今天的每一着安排,都是奔着将来被人当祖宗之法借鉴的考虑去的。”

参与朝议的众臣,在讨论完李素的具体封赏和公爵设置后,心中纷纷如是揣摩。

……

搞定李素的事儿后,其余赵云、黄忠、甘宁、太史慈、周泰、鲁肃、顾雍等人的升迁,就容易处理得多了,毕竟都是有惯例的常规操作,不用搞制度创新。

赵云是南方众将中、此番升赏前原始官职地位最高的。

他也是从去年当阳之战起就没有lùn_gōng过了,考虑到他有多场野战全歼敌军步兵大军主力的战绩,先全灭程普,后全灭于禁。仅这两项,就已经不亚于历史上关羽从荆州北伐中原时的总功绩了。

何况赵云还有其他多次小规模战役的功劳,在全灭江东的过程中总功绩绝对排得进前三,所以最终是从后将军升为卫将军——李素的卫将军头衔换成司隶校尉后,已经空出来了,正好给赵云。

连赵云都只是“平吴之功前三”,而第一毫无疑问是李素,那也就意味着,那些武将里面,也有人功劳比赵云更大一些,抢了第二的位置。

熟悉今年以来战报的朝臣,早已看出来这个功劳第二的位置,是黄忠的——黄忠运气非常好,在赤壁-沙羡这场歼灭孙策六万水军主力的最大决战中,捞到了最大的一块功劳,击毙了孙策本人。

而且因为李素的战事任务安排,后来的太湖水战中,黄忠也是带着李素的中军收割了不少功劳,最后还让他主持对建业的攻城战。可谓是有始有终,有水战也有攻坚。

所以,这次南方诸将的升迁中,黄忠升的级数是最多的。只不过他来得晚,基础起步低,最终官位依然不算非常高。

黄忠战前是校尉,赤壁之战之功和杀死孙策之功,经朝议认定当升为杂号将军,暂定的封号是“积射将军”,这也是一个西汉就有的杂号,跟“强弩将军”并列。

也就是说黄忠杀完孙策这个功劳论完之后,他就已经跟“终极状态完全体”的张任一样级别了。但后面还有太湖之战和建业之战的升赏没算完呢。

把太湖和建业等等功劳都算上,黄忠又能从杂号将军升为四安将军,目前是安东将军。建业正式攻破后,将来再凑点别的新功劳,或许就是平东将军。

爵位穰乡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从校尉到四平四安,也算是起了个懒觉、赶了个巧集。把之前投刘备来得晚落下的发育,狠狠补发育了一把。

与黄忠形成对比的,则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太史慈。

太史慈跟随刘备极早,但中间蹉跎数年,刘备称帝时太史慈也不过是杂号的伏波将军。

这次他跟黄忠一起拼命补发育,但他每次都是打先锋,从赤壁到太湖都是如此。

偏偏两次遇到周瑜的时候,太史慈光靠自己的力量都打得不是很漂亮利落,确实需要带领中军后援的黄忠来救援、最终克尽全功打崩周瑜。

所以太史慈三战的功劳都次于黄忠,也比黄忠少升了一级,从伏波将军升到平南将军,最后的最终级别跟黄忠齐平。

太史慈最终爵位牟平乡侯,食邑一千八百户(他战前就有亭侯爵位,所以最终食邑比黄忠多)。

甘宁在江东的三次主要战役中,都是自领一郡与主力分开行动,扮演了绕后骚扰、断敌归路等等


状态提示:第769章 册封公爵--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