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23章 黄盖被俘
靠近后的火光照耀下,随着金属的反光,黄盖这才看清楚,这些包了铁皮的部分还故意很阴险地刷上了黄色的染漆,跟本身造船的木材颜色很相近!所以远看根本看不出来。

此刻,黄盖才想起,之前那几天对方对虎林港水寨的佯攻过程中,哪怕一次都没有让五牙战舰靠近过水寨,所以守军根本也不知道这种兵器技术改良的存在。

毕竟,吴军水兵有很多是在半年前的血战中就见识过五牙战舰的,那次在沙羡到赤壁的长江江面上,多少吴军水兵目睹了自己的坐船被五牙战舰的大拍杆砸沉、被千钧巨斧撞角撞沉。

那种给他们留下了巨大心理阴影的兵器,有些什么技术特点,水兵们怎么可能印象不深刻。

可偏偏就是印象太深刻了,形成刻板印象了,敌人又一次升级优化之后,他们完全没意识到。

……

汉军五牙战舰包铁皮这个操作,毫无疑问就是李素的安排。

历史上,铁甲船的最初出现,其实就是为了防火。相比之下,防动能贯穿攻击的要求,反而要低得多。因为无论是明朝时朝鲜的龟船还是曰本的铁甲船,都只是包了一层一两分厚的铁皮。

铁虽然比木头坚韧,但这么点厚度,如果拿几寸甚至一尺厚的木头来替代,等效结构强度肯定是比薄薄一层铁要强的。而铁皮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会被引燃了。

历史上,织田信长围困石山本愿寺(后来的大阪城)达十年,前十年之所以围不死那些僧兵的补给线,就是因为敌方的村上水军拥有“焙烙玉”(一种投掷的陶罐火药燃烧弹),把信长一方九鬼嘉隆的战船都烧得鬼哭狼嚎。

九鬼嘉隆给战船加了铁皮之后,村上水军的焙烙玉马上就因为无法贯穿铁皮后放火,被打得惨败。

石山本愿寺灭亡后,村上水军慢慢吸取教训,后来把“焙烙玉”和大炮结合起来,变成用大炮发射爆破燃烧弹,改良成“焙烙火矢”,才算是再次破了铁甲船的防御。

具体原理无非是用大炮发射的弹丸先把铁皮外装甲击穿、燃烧弹射到船内部后再爆炸起火——可惜的是,如今才198年,连李素都没制造大炮,李素的敌人哪来的大炮?他们目前用的燃烧弹,怕是这辈子都别想突破铁甲船的防火层了。

基于对敌我水战实力的分析,给主力战舰包铁皮这事儿,李素早就想做了,但半年前因为赶工来不及,所以只给了他的旗舰包了,那条八百吨的天下第一大舰。

只不过,李素这人比较稳健,所以在沙羡-赤壁之战中,他的旗舰没有上前拼杀,一直宅在后面,也就导致敌人完全没意识到世上有这种技术的存在。

否则,那次李素哪怕让他的座舰亲冒矢石那么一次,周瑜黄盖怕是都不会被蒙在鼓里。

另一方面,去年冬天那场大战,李素来不及给战船包铁皮,但他依然允许主力舰出战,这并不是他疏忽大意或者要求低,纯粹是李素审时度势、冷静思考的结果。

李素当然知道周瑜黄盖都擅长火攻,但当时他在上游,周瑜在下游,隆冬之际还没有东南风,不是特殊年份、交战日期由李素把控。

这种种因素,让他知道,冬天那一战,没包铁也没问题。

但现在不一样了,夏天,东南风,战斗日期和天气很有可能由死守一方挑选。种种因素,包铁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大大提高了。

于是乎,在那三个月的准备期里,汉军又面临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十几艘五牙战舰要参战,全部再包铁皮,施工似乎来不及,后方益州犍为郡那边的钢铁厂产能也供不上来,没那么多韧性足够塑形的熟钢铁可用。

毕竟,李素的旗舰建造规格太高了,简直可以说是“奢侈品”,那是天下第一稳健名将的保命作,拿来量产推广太浪费了。

于是乎,李素在筹备期间,又改了一个主意:反正,包铁皮不是为了结构强度,只是为了防火攻,所以,船舷上层没必要包了,船底都没必要包,面积最大最花铁的甲板也可以不包。

最后的决策结果,就是每条船只沿着吃水线、包一圈船舷高度大约一丈的铁皮。

换句话说,只要船舷接触水面的一整圈,水下包两三尺深、水面上留个七八尺。确保五牙战舰轻载状态、吃水浅的情况下,也不至于让木头部分露出水线。重载装满的情况下,船体往下多沉几尺深,也依然保证水面上还有将近一米的铁。

整个施工,有点类似于装修的时候沿着水面装了一圈“踢脚线”,再抹点跟木头同色的油漆掩饰。

李素很清楚,被火船火攻,最大的火焰蔓延渠道就是船舷靠近水面以上部分先着火。所以,重点防这一圈!其他部分,没钱就不做了。

这思路也算先进,就好比后世的战列舰,设计主装甲带时,最厚的部分就是“水线装甲”,越是靠近水面的,越要防止击穿进水沉没。至于上层建筑,被击穿就击穿了,别是轮机舱或者主炮塔,其他无所谓的!

李素现在来这一手,也算是未来铁甲战舰“重点防御”设计理念的鼻祖了。

当然,这种情况下,甲板上如果被远程抛射的放火兵器击中,也是有可能着火的。这就涉及到李素对麾下水军将领的进一步消防思想教育了。

比如此战之前,李素关照了周泰要注意防火,甲板没有铁皮,只要是不下雨的日子,就每天换江里面捞起来的湿泥浆涂抹甲


状态提示:第723章 黄盖被俘--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