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阵营占住了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西侧,也就是后世武汉三镇中的汉阳。黄祖已经开始谋求与孙策报团取暖求援,占住汉水口的另外两侧,相当于后世的武昌和汉口。
另外,与此同时在刘表的南线领土也发生了另一件意外——刘表所表的豫章太守诸葛玄,恰巧在今年病死了。
(注:《三国志.诸葛亮传》没写诸葛玄死法,但可以确认诸葛玄死于197年,随后诸葛亮自己躬耕陇亩。有些周边材料说诸葛玄死于民变被杀,我这里不采信,判定为197年因病自然死亡,)
对于孙策阵营来说,虽然他们原本跟刘备关系还不错,在未来究竟是承认刘备为皇帝还是承认刘和为皇帝这事儿上有犹豫。但最后关头,还是孙家人对于“丢失长江险要”的恐惧占了上风。
他们唯恐夏口要害丢了,刘备在汉水与长江沿线的全部力量都能倾泻而下。到时候就算自己承认了刘备是皇帝,说不定也会被刘备进一步蚕食吞并,还不如把命捏在自己手上。
于是孙策给黄祖许了非常大的好处,愿意表黄祖移为豫章太守、归顺扬州牧孙策统领。同时孙策派兵帮他协防夏口,保住剩下的江夏郡三分之二面积。
黄祖听说只要交出夏口城,同时能退到相对二线的豫章郡做土皇帝。豫章郡相当于后世的整个江西,西有罗霄山与荆楚隔绝、东有武夷山天目山与吴会隔绝,要跟其他诸侯接壤打仗的事儿都可以孙策帮他扛,他只要偶尔出点兵马钱粮,黄祖便接受了这个条件。
不过,对于这个决策,孙策在做出的时候,还是有点担心,忍不住跟周瑜探讨:
“我军一贯跟汉中王关系还不错,跟袁绍和燕王的关系却没有什么进展。如今天下即将面临东西二帝承认谁的选择,弃友联陌会不会不妥?”
周瑜却劝说:“兄此言差矣。如今听说刘备与袁绍在北线隔陕而治。黄河陕峡以上为刘备,陕峡以下为袁绍。则刘备在黄河中上游之水师、船只、后勤皆无法用于攻袁绍。
刘备必须夺取雒阳,或者在河东的东垣另起炉灶重新造船,才能沿着黄河流域往下游打。否则陆运后勤损耗是水运二十倍,刘备就算国力略强于袁绍,也顶不住那么大消耗。
我们再看中线,刘备目前在汉水、长江上游的地盘,所凝聚的人力物力战争潜力,要找个宣泄口往与袁绍争天下的战场上投射,有没有办法?
把江汉之力投到黄淮,自古只有三条南北沟通之路(蜀地北伐关中不算),最西边就是从襄阳、新野、博望、叶县、昆阳,把汉水物资陆路转运到汝颍入黄淮。
这条路虽然要扛八十里的翻桐柏山陆路中转,可毕竟是荆-豫之间损耗最小的了。但问题是走这条路你得在昆阳、定陵一侧抢夺到足够的船。
听说袁术军被攻破时把汝颍沦陷区的船都运走或者焚烧或者故意送给袁绍,刘备不还得重新花一两年造船?袁绍军已经数万大军堵住昆阳,绝不让刘备军再多深入汝颍一步,刘备就只能在昆阳相持。
沟通黄淮江汉的西路襄阳走不通,剩下的就只有东边,或从庐江-合肥,经濡须水、巢湖,走寿春入淮河。或从京口北渡长江到广陵、走古吴国沟通江淮的邗沟运河。当然近年来,东海诸侯都发展了海船,未来或许还能直接出长江口走大海。
濡须水和邗沟都在我们吴会之地。如果刘备因为河东、昆阳两条线都没法在一两年内造够船跟袁绍决战,觉得闲着也是闲着,而把矛头指向我们呢?
我们要是臣服刘备,认其为君,到时候他说他要借水道北伐,排兵过境到我们的庐江、走濡须水与合肥,攻打目前被曹操围困的寿春,我们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既然如此,还不如拼死堵死夏口,同时遣使跟刘备说明:我们只求自保,不会主动进攻他,就算我们承认了刘和为帝,也不为袁绍卖命。
只要刘备先跟袁绍决战,我们绝不背后捅刀。刘备到时候为了稳住我们,不同时对付三个敌人,肯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接受先跟我们保持和平的。”
周瑜这番话,绝对是如今这世上最懂水军最懂后勤的那一批智将才说得出来的,他对于中国地理自古南北东西攻打的主要道路,全部分析了一遍,说明了哪些路按照之前的后勤科技,刘备是走不了的。
孙策听完之后,才彻底意识到,自己只有这样选,才不会被刘备蚕食,才能尽量确保自己的安全。
毕竟,在昆阳定陵的船全部被撤走的情况下,刘备如果是从博望、叶县往东北,后面都用车子运,别说运到多远的地方,哪怕只是运到许昌,那成本都会比
“从博望、新野顺淯水到襄阳、再顺汉水到夏口、再顺长江到濡须水、再从濡须水巢湖到寿春、再从寿春逆淮河而上”
不信的自己百度地图上画一画,博望到许昌直线距离280里,算陆路走纯直线。
博望到襄阳240里,到夏口再680里,到濡须口再1020里,到寿春再470里,到许昌再600里。全程水路3010里,运费还比前一条路便宜近一半!
汉末传统后勤科技,陆路走五十里的成本,等于水路走一千里,二十倍只多不少。
刘备真要节约讨袁成本,宁走水路三千里,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