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475章 诸葛亮出仕
过程中,帮忙规划了不少攻城工事的布局营建,还颇受刘备赞赏,已经有了可以出仕的苗头。

不过,当时毕竟还是太年少,连十四周岁都没满,李素也怕揠苗助长,还怕他不适应长安的环境、不了解官场,所以没有急着给诸葛亮安排职务。想多给他几个月走走看看,适应环境,了解关中的民间疾苦。

另一方面,李素也是希望在察举制废除之前,给诸葛亮一个出身。

毕竟诸葛亮这辈子也不可能被人三顾请出来了,当年已经有了诸葛珪托孤,后续也没法演清高了,就普通因功察举出身,跟李素一样,也挺正统。

朝廷如今没有设雍州牧,所以李素这个京兆尹手上就握着雍州地区一年一个的茂才名额。诸葛亮早年丧父,孝廉是很难孝廉了,李素也不希望诸葛亮以德出仕,那就以才举茂才吧。有个攻打长安战役时实打实的规划献策功劳,茂才也没人能说不公,毕竟是在光复首都的战役中立功了嘛,非同凡响。

而且最近这几个月,诸葛亮虽说是继续读书游学为主,没有正式差遣,但还是凭着个人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帮李素做了一些有趣的小工作的——诸葛亮擅长数学,又心细善于观察,善于总结旁人行事的弊病漏洞,所以前阵子李素要抓关中世家子弟“开豪车领低保”的骗补行为时,诸葛亮就出于好玩帮李素明察暗访,抓到了不少把柄。

李素在杨修家的鸿门宴上亮出来的很多骗补证据,都是诸葛亮凭兴趣帮他抓到的。历史上的诸葛亮也是“吏不容奸”的查账一把好手,这一世数学功底更好了,做起来更是轻车熟路。

当然这一点就没必要写进李素的察举茂才的奏表中去了,只要其他雍州世家略微知道诸葛亮的厉害,不敢来找茬就行了。

李素趁着离职之前,把今年的京兆尹察举名额都用光,奏表递上去之后,五天之内皇帝就批复了,正式允许雍州地区今年举诸葛亮为孝廉,还说了一些“感谢卿在光复长安之战中的献策”的场面话。

表章到手后,李素让秘书邓芝把诸葛亮喊来,诸葛亮还有点没心没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最近还在凭兴趣搞各种民生调研、观察豪强欺压百姓的作弊之法。

就跟沉迷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似的,少年人靠着自己的智商锄强扶弱揭发舞弊玩上瘾了。

李素先问了他最近在干什么,诸葛亮如实相告,把李素听得哭笑不得。

笑过之后,李素把刘协回复的旨意拿给诸葛亮看,诸葛亮这才郑重接旨,然后还要感恩李素的提携。

“不知李师安排我何等差使?学生年少,纷繁复杂之政务,恐不能胜任。”诸葛亮还是很知道自己斤两的,另一方面,他也是确实担心自己还在学习阶段,积累不够,分给公务的精力也不够。

“放心,不会累着你的,先稍微给你点事儿练练手。就当是一边继续学业,一边找点事做——读书也不能光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宝剑锋从磨砺出,修行还需事上练。”李素胡七八糟说了一堆车轱辘话,也不管分别出处哪里,反正意思道理对就行。

他自己也不知不觉,把陆游王阳明的心得都拉到一块儿随口扯淡,也没打算记录下来。倒是诸葛亮听了觉得李师说话都是随口一套一套的,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诸葛亮连忙正襟跪坐,恭敬请教:“请李师示下。”

李素:“我也是考虑到了你的年纪,能力特点,临时说服大王专门为你设置了一个职位,原本所无,归在九卿中的太常卿府下、由太史令拆分而来,就叫灵台令。

将来太史令还是掌国史修撰之职权,而灵台令掌太史令除修撰国史以外的职责,包括掌天文星象历法、记录处理灾异、祥瑞、鉴别批驳谶纬,以及一些我新给你加的权限。

毕竟直接给你一个古所未闻的新官,怕也不能服众,还是要带一点日常旧职的,好在你懂算学物理,要仰观天文记载历法对你太轻松了,一边学一边玩就做好了。剩下的精力,可以放在新设的职责上。”

按照汉制,太史令是太常卿以下的正六百石官员,跟博士祭酒平级,一起掌管朝廷的修史、典籍等职责,太史令也要管天文历法灾异祥瑞等等“天意”。

太史令下属还有灵台丞,则是专门分管太史那些天文工作,类似于后来唐宋明的“钦天监司天监”。

不过灵台丞级别太低了,李素故意设了一个“灵台令”,从太史令里拆分出来,这样就可以把级别做到比六百石。

相当于从太史这个“司”下面的“处”,提拔为一个独立的“副司级办公室”。

诸葛亮也知道,李素让他继续学习天文地理,那肯定都是小事,就算这个工作干不了几年,只是让他历练学习当京官,也不会那么简单的,估计后面加塞的私货才是关键。

所以诸葛亮也很上道地问:“愿闻其余——那些加进去的工作,才是重点吧?”

李素:“和聪明人说话就是轻松,没错。我准备上奏朝廷,给这个灵台令增加一项职权,那就是成立一个朝廷官办出钱的出版机构,负责审核民间哪些书籍、言论应当被推广,但因为不好卖,商人不愿意刻印,那就官方出钱雕版印刷。

未来,也好作为一项对希望著书立说、立德立言以传万世的儒臣的约束奖惩机制——凡是所言所著有如《殿兴有福论》一样有利于社稷,或是《


状态提示:第475章 诸葛亮出仕--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