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国潮1980>第五百七十七章 一出溜儿

第572章开条件

同样是因为“坛宫”,因为宁卫民,京城美术红灯厂的气象也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自打去年卖掉了库存积压,又从“坛宫”处获得了后续大量宫灯订单。

宫灯厂的书记胡宽富,厂长许平治,非但不用再躲报销医药费的职工,也不用再喝两块二一斤的“花三角”了。

终于过上了他们梦寐以求,能喝上七块钱一斤“福利茶”的好日子。

另外,参加“坛宫”的开业庆典,还让他们发现宁卫民不惜血本的搞室内装饰,从那些美院师生们的手绘壁画中感悟到了新的商机。

于是打吃过那顿饭之后,从1983年的9月份开始,他们就瞄准了已经排上日程的“北神厨”装修工程,开始尝试着的恢复本厂已经放弃了十几年的墙纸壁画业务。

说起京城的墙纸壁画,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

当年是专门经营宫灯、纱灯、字画,设立在正阳门外廊坊头条的文盛斋灯扇画店,最先发现了洋人喜欢用绘着各种图案的墙纸装贴客厅、卧室的习惯。

才请画工参照我国传统绘画风格及艺术特点,创制出来的。

文盛斋的墙纸壁画与一般西洋墙纸最大的区别,就是在造价便宜、张贴方便、撤换容易的基础之上,继承发扬了我国传统绘画风格。

像最早参与壁画设计绘制者,既有清如意馆供奉吴仲三,也有寇双寿这样的民间知名画工。

文盛斋当年所推出的第一套仕女壁画和第一套花卉壁画,就是运用国画工笔重彩技法绘制而成的。

由于线条勾画细腻,色彩古雅明快,具有浑厚华丽的艺术效果,所以很快就在国际市场上引起重视,受到追捧。

三十年代初,文盛斋的墙纸壁画在美、英、意、法等国已成为热门货,许多客商纷纷专程赴京订购。

而且随着出口量的增加,也促进了京城墙纸壁画业整体兴旺,迅速发张起来。

在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之间,就有勤工商行、贞记古玩铺、义和兴、浦聚斋、林记洋行等,先后加入到这个新兴的工艺美术行业里来,从业艺人多达三百余人。

1942年成立的东方美艺商行,甚至是一家专门设计生产壁画的厂家。

它的产品交由美国格拉斯公司独家经销。

应该说,京城的墙纸壁画因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是极有可能发展成为畅销海外,极具我们华夏文明特色的装饰产品。

但到了四十年代后,这种大好势头戛然而止,战争严重影响了京城墙纸壁画的销路。

于是相关从业的人员的生活,便处于“有营生吃饭,无营生要饭”的惨境。

至解放前夕,京城百业萧条,墙纸壁画行业已经濒临消亡。

多亏1956年,政府把墙纸壁画业和宫纱灯制作业的艺人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京城美术红灯厂。

该厂才于1957年的四季度,又恢复了墙纸壁画生产,由京城特艺公司经营出口。

但很快又到了六十年代。

非常可惜,因为人所共知的特殊因素,这种京城独有的特色工美产品,不得不再次停产了。

而这一停下来就是二十年,哪怕海外需求与日增加,也一样没用。

如果不是“坛宫”饭庄的出现,如果不是宁卫民灵机一动请美术院校师生在墙壁上作画。

恐怕就是美术红灯厂,也再没有什么人,能再想起这门儿只有海外富人才喜欢的小众产品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还多亏了宁卫民所产生的蝴蝶效应。

才使得京城独具特色的墙纸壁画,拥有了一个有可能继续存活下去,不至于完全消亡在历史之中的机会。

至于具体到如何恢复生产。

堪称不幸中的大幸,是厂里会这门手艺的老人儿,大部分人还健在。

胡宽富和许平治亲自出面,挨个请这些老手艺人出了山。

还别看退休归退休了,这帮人已经二十年没干过这活儿了。

可三个臭裨将,就能顶个诸葛亮。

这些老手艺人凑在一起回忆,一起商量,一起琢磨。

还真把基本的生产技术,像拼图似的逐渐给拼凑起来了。

这样到了1983年11月初的时候,宫灯厂的《四季花卉》墙纸壁画可算是制作成功了。

也就终于有了成品可以展现给宁卫民看。

不能不说,宫灯厂的技术底子还是很不错的。

他们所绘制的四季花卉墙纸,颜色丰富多彩,争香斗艳,别有韵味。

效果一点不比出于美院师生之手正经壁画作品差,宁卫民一看就很喜欢。

尤其当他得知这种墙纸,是由若干条幅组成。

每套宽窄、长短、甚至画面内容,都可根据实际需要而特定。

而且不管多么大的通景,只要将各条拼接在一起能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他就更感到惊喜了。

因为这简直和后世的墙纸一样的方便啊。

他就敢这么说,如果三十年后,还有这样的东西,绝对会成为中式厅堂装修的首选材料。

至于造价上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即便是宫灯厂咬着牙喊出的磨刀价儿,也不过十五六块一平米。

比宁卫民请那些美院师生可要便宜太多了,还不足坛宫壁画造价的三分之一。

一面墙十几平米的墙要装裱完毕,价钱也就勉强抵得上宁卫民卖的一桌官席的。

最关键就是这玩意施工中效率高啊。

这些墙纸


状态提示:第五百七十七章 一出溜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