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不负大明不负卿>第926章 神奇的药物巨着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身为太医院的二把手,虽然医学成就没有李时珍、万密斋等大师高,但胡诚的鉴赏能力并不低。

就像乐评人,比如“黑刀”丁某某,或许压根儿就不懂嘻哈,却能评价新生代嘻哈水平如何辣鸡一样。

这比喻或许不当,但道理相通。

……

胡诚足足花了五天五夜,将《本草纲目》手稿看完了一遍。

在这五天五夜时间里,他仅仅睡了一觉,而且只是眯了一会儿。

也就是说,他有两个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吃完饭便看。

可他也没感觉到有多累。

实在是因为喜欢。

准确地说是因为太震撼,他都找不到语言来形容了。

甚至感觉朱翊镠对《本草纲目》的评价还不够准确。

他觉得用全世界最豪华的语言都形容不了《本草纲目》的价值。

没想到这世上竟有如此神奇的人写出如此神奇的着作。

所以,胡诚看完最后一篇手稿时半天没有缓过劲儿来。

意犹未尽般坐在那儿痴痴发呆。

感觉自己有一肚子话想说,可又不知道说什么,仿佛一开口,就是对《本草纲目》的亵渎。

后来还是李建元送来饭菜,李时珍轻轻推了他一把该吃饭了。

胡诚才缓过神来,然后囫囵吞枣式的将饭菜一扫而光。

见胡诚吃完,李时珍问了一句:“胡大人感觉如何?”

“呃。”

胡诚打了个饱嗝,却摆了摆手:“请李老容许我先睡一觉,然后才谈吧。”

李时珍点了点头。

尽管胡诚还一句话都没有评价,但在胡诚参阅的过程中,李时珍能感觉到胡诚那如痴如醉般的热忱。

胡诚说睡就睡。

这一觉整整睡了一天一夜。

醒来后问李时珍的第一句话也不是有关《本草纲目》,而是:“李老当初是怎样走上学医这条路的?”

就像采访名人一样。

李时珍回忆地说道:“想我祖父与父亲均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可鉴于民医的地位低下,所以他们都不希望我学医,希望我读书博个功名。小时候我也读过儒家经典,在十四年那年即考中秀才。也许我并不是读书的料,接下来三次武昌府乡试均不第……”

“好!”胡诚不由得激动地道,“如果李老当时高中举人乃至进士,那我大明或许就少了一位大神医!”

李时珍笑了笑,接着说道:“当时蕲州官府辖下的药局不为穷人家看病。贫苦百姓生了病都来找我父亲,出于对父亲的敬仰和对贫苦人家的同情,加上三次不第,所以我也就渐渐放弃了科举考试的念头,想一门心思学医救人。可父亲不同意,还是希望我考功名。而我已下定决心从医,向父亲表示:`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最终感动了父亲,开始精心教授我医术,记得那一年正二十三岁。”

“令尊也是牛人。”胡诚再次竖起大拇指,继而又问道,“李老一定是看过不少医药典籍吧?”

“这个当然。”李时珍点头道,“想当初白天随父亲坐诊,晚上在油灯下苦读《黄帝内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古典医学着作。真可谓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家中藏书读完了,便穷搜博采,向乡中的豪门大户借。后来又有机会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那李老为何想到要写出这样一部着作呢?”胡诚又问。

“因为行医多年,我慢慢发现古代医书也存在不少问题,书中记录的药材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分类时草木不分,虫鱼混谈。比如: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有的医书却说一种。再比如:兰花只具观赏价值,不能入药,一些医书却将其误当作可以入药的兰草。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有毒性的药材竟被加以`久服延年`的注释。这如何使得?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倘若将药物的形态与性能混淆,极有可能闹出人命。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前人医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补充。于是我决定重新编纂一部医书。”

“哦,高人就是高瞻远瞩。”胡诚佩服得五体投地,接着又问,“那李老写出这样一部神作,堪称医药百科全书,光靠读书也不行吧?就像我,自以为也读了天下不少典籍,可与李老比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不值一提。”

“是啊!”李时珍感慨地道,“读万卷书很重要,但我也没忘记行千里路。在读书、行医的同时,我积极进行实地考察,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等地的山川河流。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何止行千里路?行程当不下万里。”

“李老,除了陛下,您是我胡某最佩服的人。”胡诚由衷地道。

这是他的心底话,他感觉这一生最佩服的人是朱翊镠,不动声色地将朱翊钧赶下台了,还料事如神。

第二佩服的人就是李时珍了。

“过奖了!我也是集前人智慧,众人合力的结果。”李时珍谦虚地道。

“李老的这部滔天之作,不知您统计过没有,总共记载了多少种药物,又记载了多少个药方呢?”

“据不完全统计,总共记载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其中有三百七十四种是我新加的。共记载了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药方,其中有八千一百多


状态提示:第926章 神奇的药物巨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