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不负大明不负卿>第918章 故意为之

张简修想到了,也提到了出使他国时的语言交流问题。

的确,别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就是在本朝领土范围内,国人与国人之间的交流都存在着障碍。

但这个问题,短时间内朱翊镠也解决不了。所以他回答说:

“语言的问题只能自己想办法,比方说到一个地方,与当地人无法沟通,可以请当地的向导为你服务。朕可以确定地告诉你,一定会有语言的障碍的,这将无法避免。”

张简修点点头,也就不再追问。反正朱翊镠都说了任务十分艰险嘛,哪还能一帆风顺?有难题才叫正常。

张允修的问题就没什么好说的,以后每天在一起有的是机会。

然而,对张敬修、张嗣修、张懋修和张简修的任命,却遭到了以申时行为首的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

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张居正几个儿子还太年轻,没有什么经验。

倒不是不相信他们做不好。

毕竟朱翊镠钦点的几个领域,台湾问题、海关问题、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问题、出使他国的问题,可都是全新的领域,而且都不简单。

台湾岛一穷二白,又不提供经济援助,发展不容易;

海关问题是解除海禁政策后面临的问题,不用说也难;

统一建州女真更难了,牵涉到战争的问题,还有民族关系;

出使他国不仅充满了挑战,而且还充满了未知,未知便意味着风险。

这四大领域,个个棘手。

在反对的大臣看来,张居正他四个儿子如何胜任?

协助还行,哪能独当一面,担任负责人呢?

这是以申时行为首的大臣十分担忧的问题。

为此,还请求面圣。

朱翊镠在云台接见了申时行。

申时行代表朝中大臣表达自己的主张。意图很明显,恳请朱翊镠更换负责人,至少要德高望重。

然而,朱翊镠却笑着摇了摇头。

“大可不必。”

“莫非陛下早已想到了这一点。”申时行见朱翊镠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不禁好奇地问道。

当然,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太相信朱翊镠的实力。

经历了这么多事儿,申时行对朱翊镠也算很了解了,知道他行事往往出人意表,不按套路。

“朕确实想过。”朱翊镠点点头,“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委任张先生几个儿子为负责人是上上之选。”

“臣还请陛下解说。”申时行虚心地请教道。

朱翊镠慢条斯理地说道:“朕选择的四大领域,想必你们也清楚,都充满了荆棘与变数。委任德高望重的负责人固然稳妥,因为他们见多识广有经验,可正因为见多识广,容易产生认知上的障碍,即认知障,所以极有可能变得瞻前顾后畏手畏脚。在朕这四个全新的领域里,其实并不适合。”

申时行似有所思的一副模样。

朱翊镠接着解释道:“而朕想物色的负责人,恰恰就是年轻人,年轻人身上更有一股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从不怕事儿,敢于去拼去赌。这是其一;其二虎父无犬子,张先生身上就有一股迎难而上的韧劲儿,朕相信他儿子身上也都有;第三,张先生儿子都感念朕,恨不得为朕赴汤蹈火,这份心很重要,其他人不一定能做到。至于经验嘛,年轻人可以学,倒不是朕最看重的。”

申时行这才点了点头,但依然一副沉思的样子也没有说话。

朱翊镠又道:“除了以上三点,其实朕还有另一个方面的考虑,因为朕马上要为张先生平反了。”

“哦。”申时行终于“哦”了一声,至此明白朱翊镠的用意与心思。

“张先生的功绩有目共睹,为他平反倒不难,难的是张先生诈死一节。”朱翊镠感慨地道,“毕竟张先生当初诈死,骗过太后,骗过皇帝,骗过天下人,一旦世人知道他仍活于世上,实在不利于张先生的声誉,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啊!”

申时行点头道是。但这个问题他不知想过多少遍,想来想去也还是觉得为张居正平反是第一位的。

至于其它方面,或者说由此而引发的副作用,只能暂且不考虑了。不然还有什么办法?诈死是事实啊!

如今外界已经传出风声,张居正还没有死,相信张居正没有死,才是朱翊镠能够平稳顶替朱翊钧的原因。

朱翊镠又道:“在外人看来,张先生当初选择诈死无疑是在考验人性,而人性是不能用来考验的,因为想要考验之时,其实就已经在怀疑了,而怀疑是人世间诸多不幸的根源。朕也无法预料这件事将会掀起多大舆论啊!所以,朕在想一个问题。”

“不知陛下想到什么问题?”

“为张先生平反,相信朝廷内外都有许多人早已经预料到,但张先生依然活在人世,对绝大多数人依然是个天大的新闻。所以朕就在想,平反是一定要为张先生平反,但说是为他死后平反,盖棺定论他已经`死`了,这样是否更好?申先生以为呢?”

“就不知张先生怎么想?”申时行想了想回答说。

“朕也没有与张先生说这个事儿,但相信张先生经历过此劫之后,应该早已经看淡了生死,只要能好好活着,又能与亲人在一起,其实在外人看来是生是死,又有多大关系呢?至少朕可以确定一点:说为张先生死后平反,就没有人追究他到底是生是死了,即便认为他还活着,也只能私底下议论议论,断不敢拿到台面上说,聪


状态提示:第918章 故意为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