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1255再铸鼎>第81章 崂山学宫

1258年,六月二十七,崂山。

东海觅天台南边的山坡上,当初草草修建的生活基地现在已经大变样了。

基地正中还是那棵著名的苹果树,以它为中心,本时空的本初子午线横贯南北,形成了一道中轴线。

树北边原本只有一排东西向的简陋砖房,后来屡次扩建,旧房已经变成了气派的二层小楼。前不久,北楼东西两侧又新盖了两列单层砖房,总体形成一个“门”字结构,在内部形成了一个小广场,将苹果树围了起来。

广场之南,有一面大大的照壁新立起来,上面的图案非常新奇诡异却又符合当地的背景——是一片连贯的密集的竖排“0”和“1”,其中1为笔画,0为空白,构成了“瀚海求知”四个大字。

再南一点,又有一面高大的牌坊刚刚落成。就在现在,近百个学生不上课在这里围观着,其中几人正在王闻之的指挥下,把一面“崂山学宫”的牌匾高高挂起来。

东海觅天台的小课堂经过两年的发展,已经在崂山地区小有名气,不但外丹派的年轻道士来这里求学,就连全真派也有人来旁听。周边地区前来崂山地区求道的读书人,听说了这里的名声,往往也会来听上一两课,然后其中一部分又留下来长期求学,甚至还有返回家乡呼朋结伴过来上课的。

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人在觅天台学习了一些知识之后,进入东海商社的体系内工作。相比大字不识的文盲流民,他们很快就在商社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实了东海劳工的中坚力量。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股力量,六月份的全体大会以微弱优势艰难地通过了成立崂山学宫的决议。这种标志着东海商社高等教育事业开始的大事,自然在换届前受到了暗中阻挠,但是这事太过重要,股东中的大部分人还没昏头,最终还是通过了。王闻之也被从海洋部调到了文化部,担任崂山学宫的首任掌门。

“吁,终于成了。还好,只比欧洲晚了一个半世纪,不算太晚。嗯,不对,我们拥有最终解释权,这才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王闻之看着挂好的牌匾,自言自语道。

从今天开始,他准备作为世界上首所大学的校长,哦不掌门,好好干出一番事业了!

想到这里,他立刻决定做点事情出来,于是把学生们召集到了广场中央,自己转身去拿了一个玻璃瓶、一支蜡烛和一盆水出来,大声宣布道:“同学们,我们今天要研究一下空气成分的问题……”

……

城阳区,与工业区一水之隔的白沙河北岸,一片崭新的红砖建筑刚刚落成。

这片建筑就是早就规划好的工业区小学,三排小屋加一面围墙,中间围出一片操场,整体呈口字型。

操场上,三十多个小学生正排着整齐的队列在上体育课。旁边的教室中,还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有什么“山田水火土”“九九八十一”“我是中国人”等等。

在东海商社的高等教育建立了雏形的同时,基础教育也在稳步推进着。

几个主要基地都建设了轮窑之后,砖块和水泥的产量大增,建设部不但有足够的建材把股东们的平房都换成了二层的独栋别墅,还成功在城阳区建设了工业区小学和惜福小学两所学校。

这两个小学结构都一样,最多可以容纳五百人居住,不过目前每所学校只招收到了两三百学生。这些学生吃住都在学校,每十天才放回去一天半。为了照顾他们,商社雇佣了三十多个本地人,每月的工资和食品开支不算小,不过都是从城阳区的税赋中支出,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吧。

……

这个夏收季,东海商社实现了一项重要突破,那就是由农业口独立完成夏收,其他部门继续进行建设、铺路、生产、训练等活动,不受夏收影响。

通常的夏收季,农民需要收割去年种下的冬小麦,然后种上粟一类的夏季作物,整个时间窗口很短,所以有“抢收抢种”之说。

但现在商社耕地充沛,完全可以将夏粮和冬粮分两块地种植,在谷雨时节提前种上夏粮,然后等到芒种前后从容地收割冬粮,将时间窗口岔开,就不用那么匆忙了。

这虽然有点浪费耕地,但更能节约人力。而且闲置的耕地也并不是真浪费了,而是会择机种上牧草,既积蓄地力,也能养些牲畜,一举多得。

这样的轮作制度跑顺之后,东海商社的人力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无法达到后世建国初期国营农场人均一百亩地的高效率,但是人均五十亩还是能搞定的。

今年夏季除了传统的土豆、粟和大豆,还种了一百亩棉花。棉种是第一舰队从明州带回来的,还顺便招募了两个懂棉花种植的农民,据他们说,现在种棉花已经稍晚了点,不过农业组还是决定先种个一百亩练手,反正休耕的土地多得很。这样的大手笔看得两个习惯了精耕细作的平江府农人目瞪口呆,直呼东家真是豪气。

……

东海关上,一群劳工正撸起袖子满头大汗地建设两个塔楼,东边的石子路上,还有多辆驴车来来回回运输着建材。仔细一看,他们穿的衣服是和义勇队同样式样的救生衣,只不过是天然的灰白色而没有染成红色。

这群劳工就是建设部下属的铁道队,薪水比普通建设部劳工高了一半,达到了每月两千四百钱。但代价就是近似义勇队的军事化管理,需要定期训练,还要从


状态提示:第81章 崂山学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