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1255再铸鼎>第633章 铁血强宋 六 水陆并进

1271年,7月16日,阴历七月初九,安南,云屯港。

旧云屯城此时已经变成了一处大工地,张世杰正带人在内外走着,察看旧城改造工程的进度。

十天前,宋军在大旁海上几乎全歼云屯守备水师,成功占领港口,并让两将新军登陆到了岸上。安南守将陈庆馀知道事不可为,在派出少量部队试探了一下新军的实力并被轻松击溃之后,便果断下达了撤离命令,带着数千守备部队弃城而走,也算是保住有生力量了。而云屯县这处重镇就落入了宋军的手中。

云屯港是整个安南最大的港口,也就是后世的越南海防市所在,不但有完善的港口设施可以承接外来海船,还可通过本地的禁江一路行船上溯直捣升龙,地位不言而喻。

占领云屯之后,张世杰没有急着立刻乘胜追击,而是一边加强云屯城的防御,准备把它建设成宋军在安南的一个稳固立脚点,一边从钦州调来更多的兵力。

云屯本来就有城墙在,条件还不错,毕竟安南多雨,中原常见的夯土城墙在这里坚持不了多少时间,所以当地现存的城池大都是包了砖的。虽说城墙小了点、矮了点,但对于张世杰规划中的棱堡型军事要塞则不是个大问题。他征发本地民人为工,负土在城墙四角修建延伸角堡,又把运输船的压舱石卸下来(是在钦州开凿好的条石),包在土墙外面,现在已经有个雏形了。只要再想法把船上的两千斤炮吊运下来架几门上去,这座堡垒就坚不可摧了。

现在的城墙西南角上,当地民夫正在一部辅兵的监管下把石材砌上去。皮鞭挥舞之下,他们的工作效率还算不错,虽然堆成的墙面有些不齐整,但现在求速不求质,也不用要求那么高。张世杰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什么大问题,便继续绕了过去,去西北角察看。

正走着,正好就有一行骑兵从西北方返回了,张世杰瞥见了,直接带人迎了上去。

他的亲兵拦下了奔驰的骑兵,将他们引至张世杰面前,张世杰认过人之后便问道:“怎样,西北的逆军动了吗?”

这些骑兵是好不容易才凑起来的,在安南虽然受限于密集的水网不太好行动,但用好了未必不能发挥奇效。之前,张世杰就把他们其中的一部派往西北方侦察万劫方向的安南军动向,现在看来是回来了。

万劫,也就是后世越南志灵附近的一座城池。此城周边有六江交汇,水路四通八达,是安南另一处水陆重镇,也是宋军前往升龙的必经之地。现在此城由火线提拔的陈国峻亲自镇守,据说他在万劫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当然不可能真的有那么多,但也不可轻视,所以必须把情况摸清了才行。

骑兵队长认出了张世杰,不敢怠慢,立刻下马汇报道:“报大帅,万劫城周遭营寨遍布、河上到处都有哨船,不过并未有出动的迹象。”

张世杰蔑笑道:“料他们也没有出动的胆子。无所谓,王师到处,皆为齑粉!”

……

三天后,趁月渐盈潮水上涨之时,张世杰派部下李山率军出征万劫,自己坐镇云屯,以及时与后方联络。他只从白虎将中挑了一部步兵留守,其余三将加上四部兵力全交由李山带着出击,再加上随行的辅兵,战力可谓极其强悍了。

这支讨逆军水陆并进,三艘大战船和大量小型战船在江中前进,陆军则沿着禁江北岸步行。这一带开发程度较高,沿岸有不少农田和居民,获取补给很是容易,再加上船只携带了大部分辎重,所以他们可以轻装前进,五十公里的路程不到三天便走完了。

7月22日,宋军的营地已经牢牢地扎在了万劫城外。

万劫城位于江东一处高地上,内有小河流过,为城内供应淡水,并且为护城河提供了水源。护城河流出后一直向西流入江中,又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河港。

河港附近仍然保有一部分的安南战船,它们一度试图利用在内河中灵活的优势骚扰宋军大战船,但在凶悍的火力下还是败下阵来,灰飞烟灭了。而宋军水师夺取了制河权之后,陆军们也就能长驱直入,帮助水师占领港口,又从船上搬下帐篷、栅栏、望楼、炊具等基础设施,一个完备的营地当天就扎好了。

事实证明,只要上面没人瞎指挥,宋军还是能发挥出正常的战斗力的。实际上,宋军再怎么弱,也是打了几百年仗的,对于扎营、饮食、后勤这些步兵基本要务还是很有一套章法的。这个营地外有壕沟、内有营垒,营中帐篷错乱布置,外敌即使摸了进来也无法长驱直入。虽然错乱,但是伙房、仓库、军火库、茅房却错落有致,乱中很有章法,保障了军事行动。

除此之外,李山命部下分批休息和放哨,不但有固定哨、流动哨,还有放在内外各处的暗哨,做足了警戒功夫。当夜安南军试图夜袭,结果睡觉中的宋军都不用动,单靠值班的哨兵就把袭击者给解决了。

不巧的是,安南多雨,接下来连下四天大雨,不宜出战。等到28日地面稍干,枪炮声便又响了起来。

陈国峻站在万劫城墙上,神色凝重地看着城池周围的友军和西南方的宋军。

今年初,宋朝问罪的消息一传来,满朝文武当即慌了神。安南太上皇陈煚现在不太管事了,皇帝陈晃就把这个似乎懂些军略的堂兄请了回来,封他为楚国公,让他主持万劫一带的防务。

应该说,陈国峻的工作做得相当不错。这半年


状态提示:第633章 铁血强宋 六 水陆并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