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贞观皇储李承乾>第七百零二章 路有冻死骨

长安-大明宫-宣政殿,今儿不同以往,因为坐在这里理政的不是皇帝而是太子,原因很简单,七天前,代王李简害重症而薨,饱受丧子之痛的皇帝不能再视事,所以只能由太子监国。

这让人不由的想起了刚刚过世的老相爷-陈叔达,这对君臣相继都痛失爱子,算得上是同病相怜了。

本来是今儿是没有庭议的,可太子偏偏下令,三省七部的主管必须在一个时辰之内到宣政殿议事,甭管有什么重要的差事,统统先放下来,一刻都不容耽误。

这让大伙有些想不明白,出了什么了不得的事,让太子这么着急的把重臣们都召了过来,没听说各部有什么大事,难道又是那个皇子薨了?

带着一肚子的疑惑,房杜等人走进了大殿,而映入他们眼帘的竟然是狄知逊在伺候一位破衣啰嗦的老者吃饭,太子还笑吟吟地让他多吃一下,这让大伙更是很是惊异。

待诸臣见礼过后,李承乾只是随便摆了摆手让他们起身,然后笑着告诉狄知逊,带老者下去洗漱一番,换套衣服,再让御医给他瞧瞧,调理下身体。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这话说的就是太子,笑呵呵将老者送出去后,他的脸上和蔼可亲的笑容就消失,取而代之是面若寒霜。只见他从案子上拿起一个本子和一件用鲜血写写着“冤”字的里衣。

牙咬切齿的说:“孤是太子不假,可出身军伍,之所以能活到现在,享受这份尊荣,就是那些地方官口中的臭丘八用命换来的。朝廷三令五申,对于伤残军卒,英烈遗属,退伍老兵要多加抚恤,开支不够的可以向户部申请,而且还是即到即批。

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朝廷的诏令置若罔闻,曲解政令,肆意妄为,大耍官威!是朝廷的刀不快了,还是他们想割据自立,另立皇朝了!”

话毕,李承乾将血衣和本章仍在地上,让诸臣好好看看,这就是他们管教的手下,都是些敲骨吸髓,漠视苍生的东西。

李承乾的脾气是不好,可从来不乱发脾气,今儿能说出这样的话来,那肯定是出了什么触及他底线的事,所以诸臣也不出话,一边传阅着本章,一边研究那密密麻麻牵着名字的冤字血书。

这老者是兴州的以为普通老农,其子与同乡的八十八名青壮一年参军入伍,皆随李靖参加了第二次西征吐谷浑,可就是这一去,大部分就生死不明了。

按照府兵制的原则,打完了仗,那就是将归于朝,兵散于府,所以的士卒也会依照惯例处理。要么返乡,要么阵亡者给予抚恤,这是多少年的死规矩了,而且自上而下都是按照这个老方法施行,根本就不会出问题。

但到了老者和那几十家村民身上,这条规矩似乎就成了谬论,他们把战场上尸骨无存,暂时命名为失踪人员的士卒定性为了逃兵,这可就让老百姓叫起了撞天屈。

打了一仗,不仅把儿子赔进去了,家属还要背着逃兵亲属的罪名过一辈子,在父老乡亲面前抬不起来头不说,更是要背负沉重的罚税,这不是要人命的嘛!

当然,地方官府这么做肯定是不和规矩的,按照兵部的成文,战场失踪人员一年以上,即可定性为阵亡,除非有确凿的证据士卒投敌,否则不可定性为逃兵。

他们这是新穿的官靴高抬腿,官腔打的节节高,根本就不理会这条行文,为的就是不想与兵部、刑部、户部麻烦的文书往来,省得年底考核的时候,各部大佬多言让吏部的考核结果得到一个差评,影响了他们的仕途。

至于些许“刁民”觉得不公正,那有什么关系,让下面的人去弹压下就行了,一个个都土埋半截的人了,难道还有能力造反不成!

是,他们想的没错,这些良善的农民是没有实力造反,他们也不敢,所以只能忍耐一时,想等着官府改正这个错误的决定。或者说他们心里还存着儿子还活着的幻想,那里还管他们是不是当了逃兵呢,只要能活着就好了。

可年头越久,生还的几率越小,这么简单的道理,目不识丁的他们还是知道的,而官府的罚税又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所以就商量来长安告状。

出发的时候,请了人写状纸,几个老头儿结伴向东而行,因为年纪大,又没有盘缠,所以走的很慢,到长安的时候只剩下张老头一人。狄知逊是在上朝的路上看到他,老头举着血衣在朱雀街上乞讨吃食,作为京兆尹,长安是他的底盘,发生了这样的事,他不能不管,所以就上前盘问了内情。

京兆尹的官儿也不算小了,可张老头的事毕竟是他州事务,狄知逊就是想帮也帮不上。在心里权衡了一下后,他就把老者带入皇宫,在他印象中太子对于这样的事最是上心了,找到东宫一准成。......

李承乾不是带兵的雏了,在他经历多的诸多战事中,断肢残臂,尸骨无存的将士不可胜数,战后根本就没办法做出有效的统计。兵部之所以定了一年的时候,就是怕有些人受伤或者被俘,仓促的定性为死亡,容易出事影响他们的家属。

可就是这么一条,让那些地方官用的那叫一个熟练,动不动一个逃兵家属的帽子就扣下了,根本就不让人家解释。嚇,别看这些混蛋东西的官儿不大,但短短是好大的官威啊!

本来这事就特么挺气人的,可听到老张说那几个同伴在路上冻、饿、病,埋骨于道路之间的时候,李承乾彻底火了。特么的,打仗的时


状态提示:第七百零二章 路有冻死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