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贞观皇储李承乾>第二百四十五章 谁家都有不争气的孩子

中书省,正堂

殿内的重臣都低着头不说话,在这么尴尬的时候,谁也不想触碰皇帝那条敏感的神经。只见李世民坐在主位上胸口急剧起伏的胸口,就可以知道这次他对于韦挺这个不省心的家伙可是失望透顶了。

原来由于灾情过于严重他和魏征两个人不得不各自负责一道,而韦挺负责的正是他熟悉的山东道。可谁知道这家伙到地方后大力的拉拢当地的世家,泄洪的时候专挑百姓家的地泄,这也激起了当地百姓民怨。

再加上粮食分配的多寡上出现了问题,致使那些吃不饱肚子的百姓到处抢掠,已经严重危及到了各州的稳定。最为严重的是青州,那里百姓已经是揭竿而起了。

“近来朝廷上有不少人对太子紧急处理韦氏一案有颇多的怨言,不说那些已经获罪的。就说说这个韦挺从关中通路到这次赈灾,那件事他给朕办明白了。他的所做所为就是官逼民反,依朕看就应该像处理韦氏一族那样来处理他。”

听到李世民要用韦挺的人头来震慑山东,沉思良久的房玄龄不得不站了出来。拱手言道:“陛下,韦挺虽然有罪,但念及前功也不至过重的处置他。况且处置了按察副使势必会造成山东官员的恐慌,不利于朝廷赈灾和平乱。”

话毕,还给杜如晦和长孙无忌使了一个眼神让他们也出来说说。韦氏的事刚刚平息,那些世家们还也刚刚偃旗息鼓,要是现在动了韦挺,那山东在出现什么事可就不好说。

心领神会的杜如晦随即也站了出来:“陛下,山东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尤其青州为罪。昔日曹孟德就是得到青州黄巾的支持才得以短时间内成为一方霸主的。且前隋时期山东道也是纷乱之地,所以臣以为事请还是缓缓的办为好。”

杜如晦的话音刚落,长孙无忌:“不仅如此,那里官员出身复杂,关系盘根错节,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请陛下暂息雷霆之怒,另派要员前往山东戡乱、赈灾。”

三人无疑都在提醒李世民,现在这种情况如果和山东世家翻脸,无疑是给他们造反的借口。那样一来,不仅让朝廷尽失颜面,到时候还会更加的劳民伤财,所以忍上一时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

沉思了片刻的李世民,揉了揉下巴,又看看在场的众人,随即言道:“韦挺贬为巫州刺史,新的安抚使到位后就让他马上去巫州赴任,再出差错朕要他脑袋。同时让魏征专司河北一道,山东的问题眼下以不是简单的赈灾了。”

抿了一口茶,又想到那个给他惹事的家伙:“太子呢,怎么还没到?”......

稍时,赶到的李承乾听完杜如晦的介绍之后不由的一个头来两个大,这还真是谁家都有几个不省心的孩子,这个韦挺德不配位不说,那脑袋也特么撞猪身上。

受了灾的百姓也是能激的吗?他不知道什么是民情如水、堵不如疏。还是特么这家伙知道韦氏被自己处理了想把自己起引去啊,这可太有意思,请君入瓮啊。

“父皇,山东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的事啊,是以儿臣以为应以安抚为主,围剿为扶,三分军事七分招抚,用最快的速度平定这场祸患。......”,李承乾在地图前指着山东道的位置比划着。

“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极是。洪水一过,山东的不少地方粮食已经绝产,朝廷必须接济他们到来年开春,这可是一笔沉重负担。所以现在我们就是在和老天抢时间,决不能让这种事愈演愈烈。”

眼看这岑文本又一次恰如其分的站了出来,李承乾不由投过去一个赞赏的目光,这样的臣子别说皇帝用着舒服,就是自己也很喜欢的。唯一可惜的是,这家伙的心在老三呢,唉,白瞎了人才啊。

“陛下,还有更严重的事呢,凡是大水过后必有大疫,如果朝廷不能即使扑灭这场祸事,一但瘟疫蔓延,那可就是不好控制的了。”

长孙无忌说的没错,自古一来瘟疫造成的人口损失不亚兵祸,而且一旦控制不住,那转眼之间就会蔓延大江南北,这才是真正要命的事啊。

“舅舅说的没错,朝廷现在也应该早做准备,大量收购药材和征集一些郎中,暂时将这些人和物资屯在洛阳,以背不时之需。”

待李承乾和长孙无忌的话完,殿内的众臣都纷纷点头称是。而李世民也放下手中的茶盏沉声问道:“承乾,既然你说的这么头头是道,那朕看这事就由你去办吧,更何况你还有经验,贞观初年的时候,朕记得当年华州的事儿,你不是办的挺好的嘛!”

“另外,户部已经给韦挺划拨的一批物资了,现在也就没有多少富余,所以这次山东赈灾东宫出一半,你没有意见吧。”

听到皇帝这么说,殿内的大臣们都一脸惊讶的看着李世民,这不明显就是敲竹杠嘛,谁不知道你刚刚为了太子摆平韦氏一案和世家们闹的很不痛快,可这挟恩以报的是不是太快了。

而坐在皇帝下首的李承乾则很想问他一句户部什么时候富裕过,怎么一到自己这就往出抠钱呢,对待下面那对胖瘦头陀(李泰、李恪)怎么就那么大方呢?

不过,出于对韦挺的兴趣,李承乾还是准备出这笔钱。于是咬了咬牙说道:“儿臣当然没有意见,但儿臣需要洛阳方面和河南道的支持,不然很难组织灾民蔓延至关中做的圆满。”

“这自然不是问题,朕命你为洛阳留守,提调山东、河南两道一切军政,便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五章 谁家都有不争气的孩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