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东晋小军将>第六十二章 利器

寿春故址在今安徽寿县,北靠淮河,东依淝水,南有芍陂。春秋时,六蓼国地。战国时属楚,名曰寿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为秦所败,徙都寿春,仍名曰郢。秦为九江郡。汉初为淮南国,到了汉武帝时又改回为九江郡,东汉沿袭九江郡的称呼,并把扬州的治所设置在寿春。到了魏时,称为淮南郡,仍置扬州为重镇。寿春“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伏滔著的《正淮论》里说:“寿阳东连三吴之富,南引荆、汝之利,北接梁、宋,平途不过七百,西援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有淮、肥之固,龙泉之陂,良田万顷,舒、六之贡,利尽蛮越。”

《水经注》:肥水东北径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周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水,北径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渎。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注黎浆,一北至肥水。《通释》解释道:芍陂首受淠水,西自六安,北界驺虞石,东自濠州之南横石水皆入焉。

南北分裂时期,寿春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北方军队南下,沿颖水经淮河过淝水而入巢湖,出濡须水而进长江,即可沿江而下攻击建康。古代陆路交通不便,水路运输粮食和兵力乃是最节省成本的。寿春附近最近的军事行动,是永和八年,谢尚与苻雄战于许昌,败奔淮南,姚襄送谢尚到芍陂。永和九年,姚襄自淮南进据芍陂,寻徙屯于盱眙。

升平二年春,刘建开始在芍陂附近招募南下的流民,修建屯田田庄。到现在过去了一年有余,刘家的田庄也已经颇具规模。春耕之后的时间里,刘义之督促庄客们在田庄外围营造了很多的房子,以备不时之需。刘氏田庄足够大,而且是有寨墙的,寨墙高两丈宽一丈,周四百五十丈,比县城的城墙还要结实。城墙的地基深一米,采用大石块加水泥铺就,地面以上一丈采用的是混凝土包砖,保证能做到水浸不倒,最后一丈采用糯米混着三合土外面再包砖,里面甚至添加了木棍作为支撑,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城墙是基本是没有办法破坏的。田庄共开了两个门,面向寿春的北门和面向芍陂的南门,南墙沿水而立,南门乃是一座水门,供船只出入,平时并不开启。为了修建这寨墙,刘建发动了手下的士兵和士兵的家属,并招募了一些寿春的百姓参加,一度引起谢万军府里有些人的不满,不过刘建是支付粮食和工钱的,寿春百姓自己愿意参加,谢万也不能说什么。

田庄里修建了足足七百二十户的住房,每户有三间正房,每十二户设一屯,每五屯为一大队,每个大队设置一个食堂。除了按户居住,还设置了单身宿舍和集体宿舍,单身宿舍用来安置没有成家的工匠和招揽来的其他人才,集体宿舍则用来安置单身男女,孤身一人的男子和年满十六岁的少年男女都要安置在集体宿舍。田庄里还有客舍,用来安置临时来访的人员。仿照芜湖的做法,因地域广大,在田庄外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农庄,用来管理就近的土地,每个农庄的规模是两个大队。因为现在的佃户只有三百五十多户,田庄里面还能够容纳,其他的农庄暂时空置着,只有收庄稼的时候才会暂时住进去。

田庄靠近南门有八个巨大的粮库,分列南门左右,其中两个分别装满了从芜湖运过来稻子和小麦的。在地面以下,修建了三个巨大的地池,里面储藏满了煤块,上面用土夯实,作为战略储备。

从北门一进来就是内校场,用来排布军队和操练庄里的民壮。校场左边是工具库和武器库,工具库用来收放收割机、播种机和脱粒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武器库则存放着刘建从军中武库拨出来的弓箭、弩和长刀,战略物资准备的很充分。校场右边则是畜舍,用来安置马牛羊等牲畜,田庄外面也有专门的牧场,庄内的畜舍主要安置临时要用的牲畜以及军用马牛。北门外也有大型的校场,刘义之训练骑兵就是在这里。

经过了近四个月的新兵训练,这支刘家的新部曲已经基本成型,最近这段时间已经开始骑兵训练。刚从芜湖过来的刘柱,除了带来收割机、脱粒机各十五台外,还送来了三百多套的新式骑兵装备,不但有全新的铠甲,还配有马鞍、双边马镫和新式的马刀。这些装备制作精良,设计合理,令吕涛和陈擎啧啧称奇。

吕涛指着手下的小子们笑骂:“这些伧子骑起马来真是不含糊,这才几天啊,就已经有模有样的了!”

陈擎笑道:“北人善骑马,那不是说说的。相对于江南的人,这些人便是没有骑过马的,也大都接触过马匹,相互之间并不陌生,自然上手就容易些。”

吕涛点了点头,又低声道:“这些装备,也不知道小郎君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尤其是这双边的马镫,骑在马上非常的得劲,再也不用双腿紧紧地夹住马肚子了!”马镫最迟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早出现的马镫是单边布马镫,只是为了骑乘者上马方便。现代考古发现的双边马镫考古实物,是北魏时期的陶马俑。

陈擎笑道:“无怪乎小郎君要求这些装备不能出刘氏庄园,这东西虽然有用,却不难仿制,一旦传出去被胡人知晓了,对我们汉人将是一种灾难!”

吕涛低声道:“还有那个马蹄铁,真是有大用处!自从庄子里的马匹都装上这个以后,这些马的马蹄再也没


状态提示:第六十二章 利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