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绍宋>第四十章 窥见
位官家事喜欢玩弄手段找人背锅,军国之事却素来是有担当的;还有一些人,却是此次刚刚授官的年轻官吏,隐隐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跃跃欲试之态。

比如,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便自告奋勇,充当信使往台山先行而去……惊得赵官家同意之余,主动叮嘱他,不许大言不惭,无端生事,只要告知他即将前往便可。

当然了,胡铨一个信使,按制度前去传话,不至于干出逼反大将的破事,而十一月廿八,赵官家来到台山,直入郦琼军营,提前得到通知的郦琼也果然单身出营,直达御前。

之前一番疑惧,到此只化作一阵烟云散去。

到底,作为表面上王德下属,实际上直属赵官家的郦琼,在眼下局面中,根本没有反叛的理由……而赵官家进入台山大营,却也没有刻意避开这个话题,而是稍加训斥,降军阶一等,罚俸一月,还旋即派出了另一位使者过河往对岸要求金军交还叛逃统领。

这一次,轮到另一位新科进士虞允文自告奋勇了。

对此,赵官家自然从善如流,而此事既罢,他却又传旨召集滑州地区东部(实际上是原开德府河南部分,宋金隔河对峙后被划归滑州)守将御营前军统制官李宝、南部守将御营前军统制官傅选,以及滑州州治白马城守将御营中军统制官傅庆,同至台山,讨论军事。

隔了一整日,十一月最后一,虞允文出乎意料尚未回程,所谓生死不明,赵官家却来不及想太多,只与匆匆抵达的三位守将外加郦琼一起登台山,遥望黄河北岸,准备听取前线将领的军事意见了。

且,中国大地上,台山绝对不下数十座,主要是指山顶多石质,状若楼台而得名……放在日后,自然是浙江台山最出名,但此时,这座高不过几百米,很可能后世随着黄河改道还消失聊台山却才是下最出名的一座台山。

属于台山中的王者阶位。

没办法,一则此山距离大宋首都东京很近,周围经济发达;二则此山位于河北大名府往河南东京、南京主要通道白马渡一侧,往来人员极多;三则此时黄河河道与后世不同,主干道恰好从此山之侧经过,登台山,一望黄河两岸,中原河北沃土,风景之开阔也堪称一方名胜。

闲话少,回到眼前。

这一日,色清朗,甚至有微微南风鼓动,显得有些温热,赵官家自率随行臣子与滑州四员守将一起登高立台,只觉双目之下眺望极远,视野所及,开阔平坦,自然是心情舒畅……但等他遥望黄河,转向东北面之后,却又久久不语。

原因很简单,蠢如赵官家,登高望远之后,也不免想起一桩关于黄河的怪事……那就是各自军事地图上的黄河河道都太不对劲了,虽然眼下在台山上看不到下游几十里外的情形,可昨日才看的军事地图上却在下游重镇濮阳前后清楚的标记着三个分叉河道。

“朕记得地图上黄河在下游分叉三道……为何会如此?”赵官家看了半日,也想了半日,最终还是理直气壮的回头询问。

不过,今日随行的不止是万事通杨沂中杨统制,此时赵玖身后,除了御营都统制王渊、副都统曲端,以及殿中侍御史万俟卨尚在后方抽查坞堡外,还有无数随行文武,以及滑州诸将佐……也就是没有宰执和帅臣相随罢了。

故此,此时闻得询问,却是中书舍人范宗尹率先上前一步,正色做答:“好教官家知道,下方不是河道分叉,而是靖康以来战事悬危,黄河堤坝年久失修,再加上今年夏季雨水颇多,河流趁机泛滥到各处故道所致。”

“原来如此……”赵玖依旧蹙眉,却一手扶着腰带一手指向黄河下游继续追问。“只是为何故道有三处?”

范宗尹怔了怔,一时没有吭声。

而赵官家情知此事必然是人尽皆知之事,但此时的他根本懒得遮掩那些东西,便直接追问:“你只管将这三条岔道来源清楚!”

范宗尹心中警惕,却又不敢不言:“官家,这是本朝数次回河所致……”

“何谓回河?”

“黄河泛滥,屡塞屡决……为整饬黄河灾,多行改道之策。”

“改道便改道,为何称‘回河’?”

“回禀官家,因为黄河自本朝起,一直趋北,而数次改道皆是努力将河道往南挪,从开封所处河南地而言,便是‘回’……”

“原来如此,只是为何一定要往南挪?”赵玖还是懵懂。“水势自行而下,她往北走,便应该顺着水势让她走才对,为何一定要往南挪?”

“因为担心黄河河道继续往北会直入契丹境内。”身后皱眉许久的郦琼忽然越次出言。“朝廷害怕契丹直接在境内渡河,届时铁骑南下,并以黄河水道为粮道,逆流而上,横扫中原,故此一意回河,以求不失黄河险……”

赵玖彻底醒悟,却又当即失笑……醒悟的是,这果然是大宋特色,为了求个心理安慰,不惜逆改黄河水道,而且看样子改了不止一次,也不知为此废了多少力;而可笑的是,真到了金军南下,这黄河险也未见半点有用。

一念至此,赵官家却又失笑摇头:“黄河下游河道,何止千里,回河又得多少钱粮?有这个人力物力,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便是……不过三条河道,应该是回了两次?”

“不知道几次……”郦琼稍作思索,却又摇头不止。“臣只记得神宗朝便有四次,哲宗朝也有一回大的……臣听,岳太尉家中


状态提示:第四十章 窥见--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