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另辟蹊径
房遗玉的话音刚落,唐太宗腾的一声,猛然站起,雷目紧盯房遗玉,其中露出惊骇之色。
兵部尚书侯君集今日刚为他送来奏章,禀年内新募府兵高达二十万,然其中善骑者却不足五千,与房遗玉所言一般无二。
房遗玉见唐太宗这般模样,自知先前所料不差。
然而唐太宗毕竟是凭自己能力坐上皇位的大人物,仅过两三息便恢复了平日模样,也无意瞒房遗玉,应声道“正如你所言,大唐骑兵匮乏。朕近日也常为此事困扰,只是不知你从何得知?”
房遗玉淡然一笑,自是胸有成竹“叔父只是陷入一个误区,中原大地自古以来,百姓便赖以农耕为生,连马匹都不常见,更别提什么骑射了。”
“叔父您且想想,中原百姓自出生以来,士族攻读学业,良籍务农行耕,其后成家立业征为府兵,农忙而耕,闲时则练。又有多少时间能够练习骑射呢?
“除非是天生爱好骑射的猛士,否则哪会有人会用宝贵的时间来练习骑射?所以遗玉能猜出大唐骑兵匮乏,也并非难事。”
唐太宗闻言很是信服,毕竟房遗玉的解释直击本质。
“然而异邦就与我中原不同,他们生而游牧,连小孩子都是在马背上长大,骑射之技对其来讲不过喝水吃饭一般简单。只要不是患有脑疾,尽皆可为骑兵,此乃我农耕民族对比游牧民族的不足之处。”
对此唐太宗自是心中明镜,也正是因他知晓骑兵的重要性,才会心中烦忧。
唐太宗生而知之,将帅之才,早在他弱冠之年,就已参与了天下之争,亲率李唐军队东征西讨,戎马倥偬。
唐太宗行军之特点,多是谋定后动,稳中取胜。每每与敌交战,多以防守为主,先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再另寻机会反攻。
然而在进攻之时,唐太宗还有一特点,他多命大部队中军对垒,而自己则率领小队人马,直冲敌人阵营,擒贼擒王。
他率领的那支军旅正是名震隋唐的玄甲军。
《资治通鉴》中对玄甲军有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
记载文字虽短,但玄甲军的战斗力与作用却可见一斑。唐太宗每战必身先士卒,亲披玄甲于身,率众骑兵如同黑云压城般向敌阵突破,声势之大,骇人无比,再加之玄甲军本身精锐,每战必势如破竹,无往不利。
提及大唐对异族最辉煌的战役,莫过于军神李靖的击灭突厥之役。
贞观三年十一月,突厥将军雅尔金和阿史那杜尔率军进扰河西。
代州都督张公瑾提议出击突厥,唐太宗允之。命时任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官,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同时又命任城郡王李道宗、并州都督英国公李勣、华州刺史霍国公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大军十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道出击突厥。
贞观四年正月,彤云密布,朔风凛冽,李靖率三千众精锐铁骑,顶着严寒风雪,自马邑发兵,进攻恶阳岭。
对于唐军的突然袭击,颉利可汗是万万没有防备。由上至下,皆是惊慌失措。军中谋者认为,若非唐军倾国而至,李靖决计不可能孤军深入,慌忙后撤。
而李靖探知这一消息,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其后颉利可汗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之孙杨政道及隋炀帝皇后萧氏至定襄降唐。
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久留,继续向阴山后撤,其后又遭柴绍、李勣多次截击,败退铁山。
此役直接决定了唐灭突厥的前提,颉利可汗其后虽多番抵抗周旋,却难逃被俘一途。
此战虽归功军神李靖那神鬼莫测的军事才能,但三千骁骑之功也不可小觑。
三千骁骑便可定两军胜负,那若是有两万、三万,甚是二十万、三十万,岂不是周遭四夷难寻敌手?
也正是因此,唐太宗向来注重骑兵的培养,而大唐又是中原历代唯一不缺马匹的王朝。
史书记载,仅是陇西一地,唐国便豢养军马七十万余,唐军出征,即便身为步卒,每每皆可分与战马,用以骑乘赶路,奢侈之至。
所以大唐帝国所缺并非良驹,缺的是能够驰骋疆场的猛士,缺的是能够为大唐帝国征战四夷的擅骑之士。
“既然侄女心中有数,不知可否有良策应对?”唐太宗这话也就随口一问,心中并未抱什么希望。
“良策没有——但是,下策倒有一个!”房遗玉心中早有算计,此刻脸色神秘,只待太宗追问。
起先唐太宗的脸上还闪过些许失落,然而听见房遗玉后面的话,眼中又生出希冀“下策也好,总比那满朝文武,屁能耐都没有,提及此处,只会长吁短叹!”
“叔父对击鞠可有了解?”房遗玉话题急转,谈及别处。
“自是了解,朕闲暇之时也会唤老友们一同耍耍,竞技之余,还能锻炼骑术。”唐太宗回话间,已然知晓房遗玉的用意,眸中闪亮尽是喜色“你的意思是准备将击鞠推广于民?”
“叔父雄才大略,遗玉心中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