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季汉长存>第三百八十九章 劝学(上)

刘备在堂中缓缓的踱步,荀彧也静静的看着他,环境寂静得令人遍体生寒。

良久,刘备轻声道:“吾并不想就此绝世家之路,但吾也不想看着天下再次重蹈覆辙!察举之弊,弊在无争。因无争,故官爵名禄可私相授受;因无争,故可朽木为官,qín_shòu食禄。

若仕途并非察举一道,若让他们生出大争之心,察举也未尝不是良法。”

“明公此言何意?”

刘备笑了笑,坦然道:“吾欲在冀州发求贤令,不拘出身,只问才学。”

荀彧微微颔首,这还在意料之中,也并不是不可接受之事,诸侯于大争之世发求贤令来招揽人才,这是自古便常见之事。只是这也是旧例,显然刘备不可能因此便这般大动干戈,是以荀彧并不言语,仍然静静的看着刘备。

“冀州技术学院开蒙学班,授《孝经》《论语》《孟子》《荀子》,普通蒙学中加入小学班,可浅授‘五经’之一,如何?”

荀彧瞳孔猛地一缩,这才是刘备真正想要推行的事,不问可知,必然少不了李明远的撺掇。v手机端/

虽然这个时代并没有禁止平民学习,但高昂的学习成本以及事实上的知识垄断客观上让知识的受众范围被大大缩小。

普通平民朝九晚五,便是养活自己都难,又何来余资去购买昂贵的书籍?

至于有钱的豪强地主之家,他们买得起书,却大多请不起先生。儒家至高经典的“五经”,可是有“微言大义”之称。不是说你买本书回来自学一通就能得到认同,认不认字,看不看得懂是一说。你的理解符不符合主流观点才是最根本的。

一本经书,需要无数本如《孟子》一般的“传”来做辅翼,对经书的理解是需要结合这些“传”中所言来进行的,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普通儒生可以径直接受先贤的注解,如郑玄一般的宗师会走出自己的路,而若是自学……士林不需要“你认为”。

因此在东汉一朝,文化知识是一种构成一种阶梯形垄断,最上层的士大夫之家可以或拜名师,或有家学;中层的豪强不愁衣食,可以送子嗣去蒙学接受初步教育,若有幸被大儒看中,也有跨越阶层的机会;至于底层的平民,整日里只需要思考怎么满足衣食。文化知识?那是与他们无缘的东西。

荀彧对冀州技术学院很清楚,毕竟这是李澈在离开冀州时留下的几样重要政令之一。最初只是在巨鹿推行,后来由刘备做主,在每个郡国都建立了分校。这个学校只是教授农耕、冶炼能手工艺技术,或者说绝大部分课程都是农耕,愿意将自己的绝活交出来的工匠还是少数。

每年农闲之时,官府会负责组织屯田的农民进行学习,由经验丰富的老农解答问题,传授技术。

这对豪强地主有一部分影响,但并不大,而对仕宦家族则没有什么影响。是以荀彧也没在乎太多,毕竟能让屯田的人多出点收成也是好事。

但如今看来,李澈显然想的很远,这个东西只是他搭起来的一个架子,他的目的并不止于此,而是想要更多。

冀州技术学院在普通老百姓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信誉,或许大部分人安于现状,并不想跨出这一步让子嗣求学,但只要有人心动,之后便会如洪水泛滥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而于蒙学中传授“五经”,则是削弱仕宦家族对豪强的控制,加强了官府的权威。

也就是说,将知识阶梯中下层生生往上抬了半阶,而这显然就是刘备所希望的“竞争”了。只要一直这么下去,恐怕冀州技术学院中将来也会传授“五经”注解,知识的垄断也就被彻底打破,朝廷自然也可以从这些人之中招纳人才。

看着荀彧变幻莫测的神情,刘备笑道:“文若,当真需要考虑到那么久远的事吗?”

荀彧抿了抿嘴唇,问道:“书籍之珍贵,虽有世家刻意影响之故,但价值也确实不菲。明公欲令冀州共习,书从何来?”

这是客观存在的难处,知识并不昂贵,承载它的书籍却是价值不菲。

然而刘备只是轻轻一笑,伸手从袖中掏出了一张纸,那是与荀彧往昔所见之纸完全不同的类型,更白,更显滑泽与韧性。

“文若可曾听过左伯左子邑之名?”

荀彧一愣,只觉得颇为耳熟,一时却想不起来是何许人也。

刘备将纸递了过去,笑道:“左子邑,青州东莱人,擅造纸,其所制之纸材质远胜普通纸张,在都中亦有盛名,蔡伯喈曾叹,非左伯纸无以落笔。文若可想起来了?”

荀彧顿时恍然,这名年轻人在士林中确实颇有盛名,前些年自己研究改良出了一种极其优质的纸张,在雒阳可谓一纸难求。而他却是青州人……

“是李明远?”

刘备微微颔首道:“不错,明远亲自登门拜访,并与其交流技艺。左子邑大受启发,对左伯纸改良后便造出了这适合盖印,光泽无比的良纸。并且……这种纸所需材料并不昂贵,以竹为主。甚至还可以大批量制造。”

手指轻轻摩挲这光洁的纸张,明明轻如鸿毛,荀彧却只觉得仿佛捏着一方铁块,沉重无比。

“看来……大批量生产书籍的方法也有了?”荀彧并没有小看过李澈和刘备,既然拿出了这纸张,最后一步对他们来说恐怕也不是什么问题。

刘备笑着点点头,朗声道:“明远寻能工巧匠,做成了‘五经’的雕版,只需蘸墨覆纸


状态提示:第三百八十九章 劝学(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