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只要去义学堂教学,所有的这一切困难全都可以迎刃而解。
四年之内,教一百二十个学生出来,每日识字八百个即可,这是传道受业的壮举,是师者的本分。
当然,下层的读书人更注重实实在在的利益,比如说每年六缗的“学俸”,再加上每年一丈二尺粗布和六斤精盐的待遇,足以确保普通下层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温饱。
这项举措,让教学层位一种可以解决自身温饱问题的职业,而不是如以前那样,仅仅只是冬闲时节才偶尔教授几个蒙童。
每年六缗铜钱,折合不到五两银子,虽然不多却也不算少了。
关键这是“学俸”而不是学费,既然带上了一个“俸”字,那就表示是吃财政饭的,是朝廷开出来的俸禄,怎么说也算是公务员的待遇了呢。
更何况还有非常宽松的上进机会,这绝对比单纯的参加科考要实惠的多。
只要自己的学生不是特别的蠢笨,最多当二十年的“义学教授”,就有很大的概率混出一个进士头衔,最次也是一个举人,这绝对是个天大的便宜。
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学举法”必定可以促使识字率的飞速提升,而且是几何级的爆炸性增长。
“千言万语不如勇毅公的一句话。”安宁公主面带微笑的说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说的好哇,百年之后,寰宇之内都是读书人,这才是旷古未有的大事,仅此一项陛下就可以直追秦皇汉武了。”
“我也这么认为。”和复隆皇帝不一样,新的皇帝很少使用“朕”这个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自称,尤其是在私下里,总是你我相称,虽然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但却少了几分帝王应有的威严。
和复隆皇帝不一样,新皇并不喜欢把所有的功劳都揽到自己的身上,有时候他甚至不把自己当皇帝看待,也不觉得这个皇帝有多么尊贵多么高高在上。
在永王这个新皇帝的心目中,皇帝仅仅只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至于说“天命所归”“真龙天子”那一套说法,则就更加的是无稽之谈了,他从不信那一套。
关于这个问题,安宁公主曾经无数次的提醒过,但他却毫不在意。
“这学举之法,就是姐姐的手笔,我不过是协从而已。”
这是一句实话,因为这个“学举法”的细节大多是出自安宁公主之手。
事实上,新朝的很多政令都是出于安宁公主,而不是皇帝。
这当然是因为安宁公主曾经协助复隆皇帝处理过很多政令,对于这种事情自然是驾轻就熟,而皇帝在更多时候只是一个签字的机器,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
在很多时候,皇帝都曾经不止一次的正式提起过:“姐姐处理政务国事,比我老练的多。要不是因为……姐姐做个女皇也未尝不可。”
作为一个皇帝,却说别人才是更称职的皇帝人选,这种话题对于永王这个皇帝而言,并不觉得犯了什么忌讳。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成是皇帝,哪怕现在的这个大明天子的身份,也不过是一种过度而已,为了实现政局的平稳,为了这三万里河山的整日利益而做的一种过度。
“你又瞎说了……”这话刚一出口,安宁公主马上就后悔了,虽说姐弟二人的关系极为和睦,但弟弟毕竟是九五之尊的大明天子,怎么能使用“瞎说”这样的字眼呢,所以她马上就做出了纠正:“这种话以后还是不要再说的好,哪有女子为皇的道理?”
“怎么没有?唐时的则天皇帝不就是现成的例子么?”
“周武代李唐,那是篡夺,终究上不了台面。”
“姐姐和我一样,都是先皇嫡血,怎么说也是正统了吧?”
“此类话语,再也休要提起,若是被别人听起了,说不得会有什么样的风言风语传出来呢。”
就在姐弟二人闲谈之际,皇后来了。
永王没有妻室,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皇后、妃嫔。
在宫里头,说起皇后那就只能有一个人:前朝复隆皇帝之后翁氏。
大明朝素来就有善待前朝皇后的传统,崇祯皇帝和天启皇后张氏的关系就极其融洽,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虽然已经改朝换代,却依旧遵循了这个传统,前朝的翁皇后并没有搬出去,甚至没有搬出只有皇后才有资格住的清宁宫,她依旧住在那里,衣食供奉以及一应带待遇保持不变。
崇祯皇帝的子嗣,前朝的复隆皇帝也好,现在的永王也罢,当然也包括在事实上执掌政务的安宁公主和年纪最小的昭仁公主,都秉承了父辈的优良传统,至少在这“节俭”二字之上,酷似当年的崇祯皇帝。
衣食用度已经诸般做派,都遵守着“能省则省”的原则,从不追求奢侈华丽,甚至已经到了抠门的地步。
翁皇后亦不是奢侈之人,至少以前不是。
但是,自行复隆皇帝驾崩永王登基之后,这种状况就有所改变了:按说她这样的一个前朝皇后,就应该事事低调才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她总是时时刻刻都在彰显着皇后的身份,总是有意无意的摆皇后的排场,似乎不怎么做别人就会忘记她的皇后身份一般。
哪怕是在宫内,也总是前呼后拥,有事没事就穿着皇后的礼服在众目睽睽之下游走一番、这一次也不例外。
在很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