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北平说书人>第五十七章 总算是富裕一回了

东兴楼上,高杰义好不容易豪气一回,点了一大桌子菜,那叫一个满满当当,旁边坐的几人口水都下来了。

大家都是穷苦人,平时能去吃碗烂肉面都算开荤了,现在能到饭馆里面,还是东兴楼这样的顶尖饭馆,点这么大一桌子菜,这辈子也没有过啊。

吕杰诚看的眼睛都直了。

今天饭桌上人也不多,就四个,高杰义师兄弟,金单还有说相声的李寿海。

艺人的社会地位低,但是钱赚的其实还是可以的,不过也要看什么级别的艺人,也要看什么行当的艺人。

像说评书的,其实赚不了太多钱,王八茶馆已经是北京城最大的书茶馆了,可是坐满了也才二百来人,就算加上加座,也就三百来人,能赚几个钱?打来的钱还得跟茶馆分成呢。

王八茶馆已经是顶尖的说书艺人才能去的地儿了,都还是如此,就更别说是其他普通艺人了。相声这门艺术跟评书比较像,二者赚的钱其实也差不了太多。

其他艺术也都差不多,戏法也是一样,就那么几个观众。真正能赚钱的是唱戏的,在民国时候这可是真正的主流艺术,万人追捧啊,戏园子的观众那是挤得一个满满当当,房檐上吊着看的都有。

艺术行有这么一句俗话,叫做北京学艺,天津成名,上海赚钱。北京是大部分艺术的发祥地,所以艺人一般都是在北京学本事。天津是九河下梢,曲艺窝子,懂行的观众太多了,同行也很多,能在这里闯出名气来,那才叫真本事,才算是真的成名。

上海是现在最有钱的地方,也是艺人们最想去赚钱的地方,也是最能赚钱的地方。一个顶级的京戏艺人,像谭鑫培,大前年也就是1915年去上海唱戏,10天就赚了8000大洋,平均一天八百大洋。当然了,他走穴的那个九亩地新舞台戏园子,赚了足足三万大洋,一举从濒临破产的状态翻了身。

没错,就是这么牛逼。

而这年间最牛逼的电影演员,一部电影演下来不过三四百大洋,跟一个大教授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

而这年头,一个四口人的家庭,一年只需要150个大洋,就足够他们生活的很体面了。

谭鑫培当然是这年头最顶尖的京戏艺人了,但是秦致远也是这年头最顶尖的评书艺人啊,但是他赚一年也比不过人家一天啊。

就算是二三线的小京戏班子,唱一出戏都有二三十个大洋。这可不是后世没落的传统艺术,这年头的京戏艺人可了不得,跟后世开演唱会的天王巨星有的一拼。

像孙菊仙前几年给袁大总统唱了一出堂会,人家称了帝的老袁同志赏了他二百大洋,孙菊仙嫌少,他以前给慈禧唱的时候可没收过银元,他都是直接收银两,所以他在回家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扔大洋玩,到家了,二百大洋刚好扔完,你说多气人?

这帮小屁孩是真的没啥钱,吕杰诚和高杰义就不用说了,都还是学徒呢。秦致远虽说是顶尖的评书艺人,可他懒啊,从来不挑灯晚儿,而且一年顶多干半年活,剩下半年全在玩,冬天不肯出门的,王八茶馆这里的活儿应完了他就要冬眠了,一年赚到的钱也就只够花销的。

金单就更惨了,天天被轰下台,身上一分钱都没有,跟家里关系又不好,他比高杰义还穷呢。

至于李寿海这个家伙,估摸着这个臭小子可能有点小金库,但是看他这幅流哈喇子的样子,也就知道他没见过什么世面。

毕竟不是唱戏的,哪能天天吃得起这大饭馆呢?

高杰义赶紧招呼几人:“来来来,就别杵着了,赶紧动筷子吧。”

几人这才赶紧把口水咽下去,狼吞虎咽起来,吃的那叫一个风卷残云啊,大家都没怎么吃过好东西,现在还顾得上什么吃相啊?

高杰义这一桌的风格跟旁边可以说是完全不搭,饶是伙计见惯了大场面,此刻嘴角都有点抽抽。

好一顿风卷残云后,饭桌上几人都抱着撑得鼓鼓的肚子低声呻吟,这一顿吃的可太撑了,就连跟猪一样食量的吕杰诚都受不了了。

几人正是半大小子吃倒老子的年纪,四个人愣是把十几个菜给干完了。

高杰义摸了摸自己肚子,满足地打了一个饱嗝,然后从兜里掏出来一个荷包,扔给了李寿海,说道:“呐,你的钱还给你,咱俩的事儿两清了啊。爷们儿,这趟活儿干的不错,值得表扬。”

李寿海拿过荷包,看了一眼里面的钱,然后把荷包收好:“成,两清了哈。”

高杰义对李寿海还是相当满意的,他笑着道:“爷们儿,下次有活儿,我还找你啊。”

李寿海摆摆手道:“别了,我怕出事,我怕挨揍。”

高杰义:“怎么会呢,有我呢,你怕什么?”

李寿海却道:“有你,我才怕呢,反正你下次别找我了,我呀,怂。”

高杰义翻翻白眼,就这小子的心理素质,他怂个屁啊,胆大心细擅长捧哏,天生的坏种啊。

高杰义劝道:“没事,别怕,下次我给你破份儿,有钱一起赚。”

李寿海摇摇头:“得了吧,我呀,还是好好说我的相声去吧。”

顿了一顿,李寿海又好奇问道:“哎,我说,那爷们儿真给了400大洋?”

高杰义反问道:“想知道啊,上了我们贼船我就告诉你。”

“得了吧。”李寿海摆了摆手,不去应高杰义的话,但是眼神还时不时往高杰义那边瞥一下。

高杰


状态提示:第五十七章 总算是富裕一回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