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晋霸春秋>第104章 吾得郑矣

(前章已补,请各位大佬移步观看)

一番告别之后,姬郑和齐桓公二人洒泪而别,真情流露的表现着实感动了不少人,大有一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架势。

此时交通不便,相见无期,一次转身可能就是一辈子。所以每逢离别,总是显得特别伤感,男子之间的离别有时比男女之间的离别更显催人泪下,搞的很是煽情。

申生倒没有姬郑那般伤感,前世见过太多离别的他对这一幕已经免疫了。

况且,男人之间有必要搞得像女人那样凄凄惨惨,要死要活的样吗?

完全没必要。男人本来就应该以天下为家,以事业为重。即便是生死又有何可惧?可惧者唯名不彰于天下耳!

离别小事,何须记挂在心?

当然了,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有人情味,申生还是勉强挤出了几滴眼泪,用来烘托气氛。

人嘛,终究是社会的生物。

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经典论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没有人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所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自然便成了最明智的选择。

申生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既入其乡,自然要随其俗。

反正这也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了,之前他和秦穆公的依依不舍不也是这么玩的吗?

申生对此很有经验,气氛渲染的也很到位,搞得隰朋以及扈从侍者也面有戚戚之色,如丧考妣一般。

零零碎碎又相互嘱咐叮咛了一番,申生这才登车与姬郑一同离去,齐桓公、隰朋及一干扈从士卒留在原地目送着姬郑和申生离去,直到姬郑率人已经走远了,齐桓公这才转过身长舒了一口气,面色隐隐有些阴沉,又略微显得有些疲惫。

自从郑伯逃盟之后,齐桓公不仅要善加抚慰诸侯,还要提防其他诸侯效仿郑伯的做法,劳心费力,苦苦支撑。虽然有管仲等一干人在旁协助,但遇到了这种糟心事,他也不可能没心没肺的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所以,这段时间他基本上每天都要过问一下其他诸侯的动向,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防微杜渐。

他终究是年纪大了,精力也大不如前了,这段时间确实让他有了心力交瘁之感,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郑伯。

郑伯,哼哼,是时候需要好好的把账算上一算了……

“回行辕!”齐桓公登车之后立刻命令道。

……

楚国郢都,王宫偏殿之中,楚成王熊恽和令尹斗谷於菟(子文)、成得臣(子玉)、屈完、斗廉、斗宜申(子西)等一干重臣齐聚一堂。

楚成王手里握着方才子文奉上的木牍,简单扫了两眼,笑逐颜开的道:“吾得郑矣!”

子玉、屈完等人面面相觑,不解其中之意,疑惑道:“大王何出此言?”

子文代楚成王解释道:“齐侯率诸侯会盟于首止共戴王子郑,郑伯虽去,然而却不盟而别。”

“郑伯此举必然惹怒齐侯,他日齐侯伐郑,郑伯必不支,郑伯不支势必将有求于我,是以王曰得郑。”

楚成王微微颔首,道:“然也,之前那周天子传信于我,让我与郑国共同拥戴王子带,想来郑伯之所以逃盟,怕是那周天子派人诱之。而今郑伯内行周天子之意,外得罪于齐国,断无不入吾国之理!”

子西道:“吾国不入中原也久矣,大王如能得郑,是使吾国之威加于中原之上,诚可贺也!”

子玉微微摇头道:“不然,虽然天下强国非楚即齐,然我僻在南偏,中原诸侯以夷狄遇我,有轻我之心。而今我势强,诸侯或惧我畏我,终究无敬我意。而齐国地处中原,中原诸侯莫不以齐国是瞻……”

“郑伯虽然逃盟,然而臣以为即便郑国不支,也不会轻易向我求援,郑国乃中原腹心之地,其人甚傲无礼,有卑我之心,折而下求,郑伯必不为也!”

屈完也道:“臣以为子玉所言甚是。而今齐国势强,中原诸侯莫不仰之,郑国入我是失诸侯之交也,以郑伯之明,岂会自绝于天下?”

楚成王听完,原本脸上的喜色瞬间消失的干干净净,他不得不承认子玉和屈完确实说的在理。

郑国哪会如此轻易跟随楚国。

楚国毕竟是“蛮夷”,以中原诸国的尿性,鄙视楚国还来不及,哪会轻易的就跟着楚国混。

若是没有齐国这个中原地区的伯主还好,楚国能凭借着实力强行让中原诸侯尊奉自己。

问题是有了齐国这个伯主,诸侯们已经有了依靠,对楚国,虽然依旧有畏惧之心,但也不是那么强烈了。

尤其是去岁齐国联合其他七国诸侯伐楚之后。两方虽然没真打起来,但楚国的服软,让齐国的威信大涨,现在就连楚国周边的小国都希望能和齐国结盟。

这对楚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郑伯逃盟的事,齐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但这并不意味着郑国一定会改换门庭,来楚国拜码头。

这确实高兴的有点早了……

就在楚成王面露沉思之际,斗廉突然道:“大王莫不是忘了先王临薨之前,予申侯璧,使之出仕他国之事?”

“申侯而今便在郑国,大王不如遣使通之,使之劝郑伯归我。”

楚成王点了点头,他对申侯其实还算熟悉,不过时间太久了,若非斗廉提起,他都要忘了。

此时距离申侯离开楚国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状态提示:第104章 吾得郑矣--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