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下来,数字唱片能省下一大笔钱。
而对于歌手、唱片公司来说,数字唱片的出现也是一件好事。
虽然出售的单价降低了,但成本,尤其是发行成本也大幅度降低,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分钱的人更少了。
少了实体唱片的刻录成本,以及零售商分去的利润。
考虑到销量的增长,赚的钱反而是更多了。
唯一受到打击的,可能就是d、磁带的灌录工厂,以及做唱片零售的商人。
不过这也是一个产业不断发展,必然产生的问题。
总有跟不上市场进步,必然要被淘汰掉的人。
“但是的音质比d差远了,更不要说跟黑胶比。”
理查森反驳道:“顶级的音质享受,这是数字唱片无法带来的。”
这确实是无法反驳的一个论点,也是支持实体唱片会继续繁荣下去的人最主要的理由。
至少在这个年代的技术上,数字唱片的局限性很大。
“技术发展的很快,这个问题要不了几年就会被解决。我不是很懂技术方面的东西,不过你想想看,五年前的音频,和现在最新的音频,音质差了多少?”
罗杰很清楚未来的发展趋势,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道:“而且大部分歌迷对音质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尤其那些听歌只为了打发时间的歌迷,只要音质过得去,他们更在意的因素还是价格。而且很多人也没那个条件,去为了一个爱好砸下大笔的美元,这个世界上收入低的人还是占多数的。”
如果追求最顶级的听觉享受,那花的钱,一般的富豪都不一定吃得消。
比如说一套最顶级的环绕式音响,加上相应的黑胶播放器,价格通常会达到六位数。
一般的人哪玩的起这个?
能花上几千美元,买一个上档次的高保真耳机,就已经算是狂热的发烧友了。
“不用担心那么多,数字唱片真正发展起来还得几年的时间。”
罗杰站起身,在理查森的肩膀上拍了拍,说道:“而且就算数字唱片取代实体唱片,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大,那是唱片公司需要考虑的事。”
等到数字唱片发展起来,乐队的地位早已经稳定了下来。
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大量独立音乐人崛起,对流行乐坛造成的巨大冲击。
影响肯定是有的,数字唱片时代,各种各样的独立音乐人有了络这个价值惊人的发行渠道,唱片公司就很难再牢牢把持着市场。
只要花上几千,最多几万美元,谁都可以做一张质量相对粗制滥造一些的“独立专辑”,拿到互联上来发行。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会导致新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但对于名气早就打响,地位稳固的大牌来说,影响多少会有一些,但却只能算是风浪。
“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数字唱片的法律完善起来,络盗版得到控制。”
安妮似乎想到了什么,犹豫着说道:“我们的《摇滚圣经》能不能自己想办法发行数字版?”
这个女孩,还是觉得让《摇滚圣经》躺在银行的保险柜里,太过于奢侈了些。
安妮属于那种有什么好东西,一定要拿出来对别人炫耀的性格。
不喜欢藏着。
“没那么快的,等数字唱片发展起来,我们的合约也差不多快到期了。”
罗杰回忆了一下前世的情况,继续说道:“我们没有必要做第一批先行者,数字唱片的利益确实很大,但是我们没有技术,吃不下这块蛋糕。等别人把市场摸索清楚了,我们跟着喝汤就行。”
什么抢在苹果之前弄出i、智能手机之类的想法确实很有趣,“理论上”看起来,也有很大的可行性。
但是没有最为重要的技术,如何确保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别说这些高科技产业了,就算是某宝、企鹅这样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想要做起来,也不是光有一个想法就行的。
比如说脸书,在脸书发展起来之前的那段时间里,北美类似的站、公司大大不下百家。
最后发展起来的只有一个,其它的全部破产倒闭。
除了业内人士,外人很难了解到脸书在这场“战争”中获胜的真正关键在哪里。
甚至就连大多数业内人士都不清楚。
任何一个空白的市场,先行者或许能够吃下最大的一块蛋糕,甚至做到近乎垄断。
但更大的可能,是被后来者拍死在沙滩上。
对于自己不了解、没有优势的领域,罗杰不打算贸然参与进去。
等别人摸索透了,市场的规则逐步完善、建立起来,再利用手中的作品,跟着进去喝口汤就够了。
有野心是好事,但野心与能力不匹配,带来的只会是灾难。
…………
纳斯普特的官司还在继续,不过乐队并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
除了偶尔私下里聊聊关于数字唱片的想法之外,更多的精力还是用在了工作上。
除了新专辑之外,二十世纪娱乐还通过了另一项决策。
将联合巡演中,属于乐队的那部分剥离出来,挑选热门的歌曲、场次,发行一张liv精选专辑。
这是在唱片合约中规定的,属于二十世纪娱乐的权利,乐队没有否决权,也没有打算反对。
仅仅只是参与到了歌曲的挑选中,提了一些意见。
反正无论唱片卖出去多少,乐队的那份收入一分钱都不会少。
声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