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三国之王者降临>第九十七章

话说袁术把刘和扣了下来,刘虞担心之下就要派兵去袁术那里。公孙瓒负责幽州军事,刘虞这一派兵,公孙瓒手头又得少几千人。而且公孙瓒深知袁术不是那一心为国之人,便劝刘虞不要派兵。刘虞心忧爱子、牵挂朝廷,哪里肯听。

等刘虞把兵一派出去,公孙瓒又马上后悔了。他深恐幽州兵马到了袁术那里,说出自己不支持刘虞派兵的事来。袁氏名震天下,士林领袖,公孙瓒也不敢得罪。于是就暗中派人带了兵马去袁术那里,让袁术把刘虞派去的兵马扣下来。公孙瓒派去的人叫公孙越,这个人,就是公孙瓒和袁绍彻底翻脸的导火索。

后来豫州刺史孙坚在前面死战董卓,和袁术闹翻了的袁绍却派了个姓周的去当豫州刺史,抢孙坚的地盘。袁术大怒,于是引军与周昕交战,公孙越也跟着袁术去了。就是这一次争夺豫州的战斗中,公孙越为流矢所中,不幸战死。

公孙瓒得知消息,大怒之下,便向着青、冀两州开始下手。刚好他手头紧,又有为弟弟报仇的理由。那就打吧。于是公孙瓒和袁绍从此就大战不断。

刘虞还想着能不能在幽州撑不住的时候找袁绍救救急,结果公孙瓒这里就拿着刀子和袁绍开战了。你说刘虞气不气。两人争吵数次,都是不欢而散。后来公孙瓒把自己的官衙搬到了别的地方去了,刘虞屡次请他议事,公孙瓒都是推脱不去。总而言之,公孙瓒是决定要单飞,不甩刘虞了。

事情闹成这样,也不是刘虞所希望的。他作为幽州牧,节制不了下面的军将,威信大损。于是他在今年,集结了十万人马,讨伐公孙瓒。刘虞不知兵,心又偏软,临行还和下面的人说别伤太多人,捉公孙瓒一个就行了。结果与公孙瓒一战而败北,而后段训一到,公孙瓒遂斩刘虞。刘虞一死,幽州百姓与乌桓、鲜卑等胡人无不痛哭流涕。

除了幽州一些官吏随刘虞而死外,又有故吏尾敦劫刘虞之首归葬;另外又有鲜于辅、鲜于银、齐周、阎柔等一同举事,反了公孙瓒。

时有幽州从事田畴,在长安代刘虞随侍天子,闻幽州交战,心中大急,于是辞别朝廷,快马加鞭,赶回幽州。待田畴至时,刘虞已死。他带着朝廷公文,在刘虞墓前拜祭,公孙瓒闻悉,便系还军中。

公孙瓒见了田畴大怒,乃问道:“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

田畴从容对答:“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且将军方举大事以求所欲,既灭无罪之君,又仇守义之臣,诚行此事,则燕、赵之士将皆蹈东海而死耳,岂忍有从将军者乎!”

公孙瓒无言以对,又有人在旁边劝说,说此人是个义士,不放的话有损将军威名,公孙瓒无奈之下只能释放田畴。

田畴,当年受刘虞委托,不畏艰险,从幽州到长安,代刘虞侍奉天子。天子壮其行,命其为骑都尉,田畴辞而不受,理由是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天子与三府皆高其义,三府举辟,其皆不就。

现在又哭拜刘虞,指责公孙瓒,一时之间,田畴在幽州赢得好大的名声。不过他并没有出仕,而是率领族人,隐居山中。入山之时,发下大誓:“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

果然,后来袁绍、袁尚三番五次的来征召田畴,田畴一直婉拒。直到后来曹操北征乌桓,田畴这才出来效力。

十二月,地震,京中有流言称当有大臣死。后来果有信来,云刘虞与公孙瓒争,兵败被杀。朝廷震动,刘虞汉室老臣,素来忠耿,谁曾想就这样死了。刚上台的赵温请辞,张喜代赵温为司空。

张喜家跟赵温家差不多,他兄长张济也曾为司空。所以三公之位,转来转去,其实就是这么几家在轮流当。

说老臣凋零也能说得过去,但更深入的想一想,又何尝不是这些世家大族们,把持了朝廷的公卿之位呢。

李利在河东,闲来无事,就与贾诩一起琢磨朝廷的人事。各大世家、各大豪族,他基本上心里也有了个底。

朝廷是顶级门阀,郡县上则是地方豪强。这些人,以经书、典籍的家学传承来垄断学术,从学阀的身份顺理成章的变成政治巨头。然后把持汉朝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

皇帝要想与这些门阀们争权,除了信任外戚,就只能依靠宦官。然后宦官、外戚和士人们,就争来争去,不分个你死我活绝不罢休。

三派斗争,延续百余年,让汉朝在内耗中不断的变得虚弱。所以后来的天子怠政,好玩乐,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天下的事、地方的事,都是你们这些人说了算。把我堂堂皇帝所说的话当成耳边风。那我认真不认真,又有什么区别呢?

估计当皇帝的也非常委屈,认真吧,我说的十有八、九你们都不听;不认真吧,你们就到处去说我是昏君。然后把天下所有乱七八糟的事,都推到我身上。

根据李利的了解,汉灵帝时的十常侍,再怎么乱搞,也没有这些世家大族们侵吞的土地、人口多。

无数土地被他们巧取豪夺,无数百姓失去自耕农的身份,变成了他们的佃户、庄客、奴仆。朝廷赋税越来越少,地方百姓活不下去了就到处闹事造反。黄巾大旗一举,天下响应。然后士大夫们又说这事都是天子怠政,而天子好嬉游,又全都是宦官唆使的,要清君侧,剪除阉宦小人…


状态提示:第九十七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