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三国之王者降临>第四十七章 开矿铸钱

想破了脑袋,李利倒是想出了个好办法,那就是铸币造钱。嘿嘿,这事见效最快。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是可以比印钱更能够暴富的呢?

李利喜气洋洋,忙命人请贾诩来。贾诩来后,李利就对贾诩道:“叔父,我欲在河东铸钱,如何?”

贾诩一听,以为李利想学董卓,便忙劝阻道:“惠民,万万不可。董卓在京,收铜人,坏五铢,悉铸为小钱,自此钱货不行,至今关中市场混乱,物价飞涨。惠民欲治河东,此事绝不可行!”

董卓到了长安之后,想着法捞钱。到处去搜刮铜,然后开始造小钱,粗制滥造不说,还铜少铁、锡多。把钱拿在手里,用力往地上一摔,都能摔成两半。百姓又不是傻子,怎么会喜欢这种钱。

于是市场也瞬间给出了反应,一时之间,物价飞涨,一斛谷甚至要这种钱数十万才能买到。幸好董卓死得快,不然任由他这样胡搞下去,关中的金融秩序将会彻底崩溃。

贾诩生怕李利急功好利,也学董卓。如果真这么搞的话,这河东地面上就别想安生了。李利哪里知道董卓还干过这样的事,仔细一问之下,不禁哭笑不得,忙和贾诩解释。自己不是想干董卓的事。

开玩笑,是个傻子都知道,假币只有以假乱真,才能够用得出去,董卓以官方的身份来造假币就很搞笑了,还造得比那些民间私铸的都不如。百姓又怎么会接受他的钱?

李利要印的,是绝对货真价实的五铢钱,而且他还决定,质量一定要比朝廷的五铢好,只有这样,他的钱,才会逐渐取代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或者说,市场上认可他的货币价值高于其他的货币。

这样一来,嘿嘿,他不想赚钱都难呐。

汉朝的士大夫们,不是只读经书,不分五谷的书呆子。贾诩也通经济之策,听得李利这么一说,心中也是讶然。惠民还真是会想啊,若真把这事给做成了,未来……嘿,贾诩脑袋一摇,把不切实际的想法给搁置一边,却是对李利说道:“惠民此法甚妙,只是河东不产铜,为之奈何?”

哗,一盆冷水当头泼下,李利满腔热情被浇了个透心凉。“河东有铁,岂会无铜?”

铜矿和铁矿不是伴生矿吗?河东产铁,怎么会没有铜呢。不可能啊。

贾诩摇了摇头:“河东铁矿中也有铜,但产量不大,提取不易。若想要熔而铸钱,远远不够。”

经过贾诩的一番解释,李利这才知道,汉朝这会的大型铜矿,几乎全在南方。《周礼》说东南曰扬州,其利金、锡、竹、箭;扬州的丹阳郡在西汉是天下唯一设置了铜官的郡。到了东汉,随着南方的逐渐开发,徐州、益州也相继发现了大型铜矿。这会的铜镜背后就已经有八字铭文了:“铜出徐州,师出洛阳。”

至于北方,小铜矿或许有,但想要用来铸钱,所采用之铜,都是来自于南方的。事实上一直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清朝,要铸钱也是用的滇铜。汉朝的益州,就包括了川、滇两地。

不是北方没有铜,而是限于时代的发展,北方还没有发现大规模的铜矿罢了。

这么好的一条发财大计,李利岂容它溜走,于是便道:“叔父,命河东铁官前来见我。算了,你自去吩咐,着他于河东境内探矿,务必要寻到铜矿。”

现在自己执掌河东,麾下一大帮人要吃饭,河东府库空空,这么下去怎么得了,总不能拖欠工资吧。人家给自己做事,也要养活一家妻儿老小的。欠薪怎么行。自己最恨的就是拖欠工资不发的人。难道穿越了,反而要变成曾经最可恨的人了吗?

想来想去,也只有一招了,向朝廷,哦不,向他亲爱的叔父大人,借钱!

朝廷这会还是有钱的。董卓在台上执政几年,都不知道搜刮了多少财富,最起码洛阳、长安两地是被他刮地三尺了的。这厮甚至把帝陵都给刨了。在郿坞里财宝堆积如山。

然后董卓一死,全便宜了朝廷。但朝廷也没能得意多久,个把月的时间,凉州李傕、郭汜等人就打进了长安城。而朝廷所有的财富,又被凉州诸将给控制了。

现在凉州诸将手里正是富得流油的时候。李利也只好想办法打土豪了。于是李利就写了一封信给李傕,命人火速送往长安。

信里,李利写得情真意切。事无巨细的把河东能讲的事都给李傕讲了一遍。然后就开始诉苦,说这里兼并成风,租税赋都收不到几个钱,而且他来的时候,今年的钱都已经收了,而且也已经被前任太守给用了。

现在自己囊中羞涩,连下属的俸禄都发不起了。没错,贾诩、徐晃有正式官职,他们的钱是由朝廷发。但张辽和其他的郡中从事,小吏,这些钱却都需要郡中支出。

而且郡中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要修桥布路,要兴修水利,要抚恤老弱……所以要向李傕借一笔钱用来周转。

借多少呢,李利心想第一次开口,也别借少了,反正是要浪费人情。于是就狮子大开口,要借五千万钱。说以后从河东收到赋税了,慢慢还。

李利心想,借钱么,多说点总是有好处的。我要是借一万,你可能只会给五千,我要是借十万,到手可能就会有五万了。同样,借五千万,能到手一半,李利就谢天谢地了。

至于还不还,嘿嘿,那得看将来是谁控制长安城了。是李傕,这是自己亲叔,还什么还。是郭汜等人,那说明叔父被他们打败了。那


状态提示:第四十七章 开矿铸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