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下面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要上的第一节是‘音乐基础’------”
“老师这一课,我们已经上过了。前面的老师已经给我们上了两三节课了。”女班长举起手,站起来对仰亚说。
“啊?你们上过了?”
是啊,现在又不是一个学期刚刚开学,仰亚也是中途从宣传队安排过来的,前面肯定有老师在上着课的。
“那,你们原来的老师都给你们上了些什么?上到第几课了?”
“老师,我知道,我知道。”
“老师,我们上到第三课了,第三课已经上完了。”
“老师,你干脆教我们歌吧,哪首好听你就教哪首。”
课堂上,一下子所有的人都争着发言,一下子让仰亚插不上嘴来。好几个男生趁火打劫,又在后面做起了小动作,有的已经站了起来,有的把手上的小纸团朝着前面女生的背上扔去。
“干什么?”
还是女班长站起来吼叫,大家才安静下去。
“好,那我们今天就教大家一些有关我们本地民族乐器‘芦笙‘的基本吹奏法和芦笙曲吧。”
仰亚说着,想转过身去,把这些字写在黑板上,可是,一看到自己刚才那两颗可怜的‘仰亚’,他只好又退了回来。
全班同学虽然安静了,可是所有的眼睛又朝着仰亚盯了过来。现在,仰亚是越来越怕那几十双眼睛了。他总感觉每一双眼睛都像两把剑一样地向他剌来。让他在讲台上站不住脚,也让他有点不敢抬眼正视这几十又眼睛。
最后,仰亚只好使出自己的最后一招了,幸好仰亚还提前有些准备,他把自己的一本原来陈团长送给他的《芦笙的基础知识》一起带到了课堂上来。
仰亚的课讲不下去了,只好翻开这本书,照着书本念了起来——
“芦笙,为我国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簧管乐器。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又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我们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芦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少数民族思想感情的纽带,是人民奋进向上的精神支柱。
“芦笙在我们祖先古远时代就出现了。相传出现日月后,祖先从天公那里盗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为了解忧,大家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我们这里每逢喜庆的日子就吹芦笙了。
“关于芦笙的历史,渊源流长,有人说,芦笙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据考古发现,解放不久,在我国东部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
由此看来,芦笙源于古代少数民族先民,由于历史上不断的民族迁徙和融合,而形成了芦笙的文化体系,并在各种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地方民族时,常常把芦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很多地方民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
“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规律和舞蹈形式。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其调式为“561235”和“612356”,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其音乐曲调的使用是很严格的,大体分为《祭祀》、《抒情》和《叙事》等三大部分。
《祭祀》部分主要用于丧葬祭祀,曲调共有三百六十多首。
《抒情》部分主要用于踩花山等吉庆场面,但文山苗族芦笙婚礼音乐因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失传。
《叙事》部分主要叙说民族历史、故事传说等。
芦笙舞的特点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芦笙舞有单人舞、男性双人舞和男女双人舞,分为“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的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
芦笙舞蹈既有舞蹈之柔,又有武术之刚。因此,在民族武术演练中,芦笙也可作武术器械与习武者对打。芦笙在民间,大多出现于群体活动,如祈年节、吃新节、丧葬仪式等,总是作为重要角色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但芦笙不是爱情信物,也很少扮演爱情角色,它只作为凝聚力和号召力将大家的心连在一起。”
仰亚这一长串照本宣科的演说,虽然大多数同学都似懂非懂的,可倒还真的把同学们吸引住了。因为这些,有些都是他们平常也多多少少听到一些的,有的民族村寨,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也会有相似的表演。还有的同学,可能真的自己都会吹一点点。
仰亚看到大家终于安静了下来,他不敢停。接着,他拿起了自己早已经在上课前一起带进来的那把芦笙,说:
“好吧,那下面,我就先给大家表演一下,如何吹芦笙,也吹几首芦笙曲给大家听听。以后,我再慢慢地教大家一些有关芦笙的吹法和歌曲。”
能把一堂课引到仰亚最为擅长的芦笙上,也不得不佩服仰亚的能干了。要不是这样,仰亚还真的不知道把这第一堂课怎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