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青春校园>芦笙舞的传承>0182、非物质文化遗产

0182、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王波长大了,长成了一个堂堂正正的帅小伙。比起那时候上初中,都是坐在前面第一排的小小子,有时甚至被女生欺负。谁也没有想到,现在的小王波还是长开了。个子比仰亚还高半个头呢。戴着眼镜,文文弱弱的一介书生气。

原来,那年,小王波上初中时因为跟仰亚老师学吹芦笙。后来,他的爸爸妈妈怕他学吹芦笙而影响成绩,所以,一个学期以后,就给王波转了学,去了另一个学校。

一开始,小王波也有些不习惯,后来,时间长了,也就有了新的同学,慢慢地忘记了这边的老师和同学。在这个学校,留给小王波印象最深的就算是仰亚老师了。

在学校,也许能回来看老师的,并不是班上学习最好的那几位学生,反而还是一些平常跳得凶、老师管得最多的那些。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记得最深的,也不就是教得最好的老师,反而是那些经常和学生打打闹闹在一起的老师。

那时,仰亚的课,无所谓好坏,因为一个音乐老师,也没法跟其他的语文、数学老师比。可是,他的课确实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想想那半大不小的男孩,哪个在学校不是最喜欢体育课和能够在外面崩崩跳跳的其他课。而仰亚的课,好多就是在室外上的。所以,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是最深的。更何况,当时的小王波本就喜欢着仰亚老师的芦笙及芦笙舞。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怕影响他的学习,才转到了其他的学校。

这也是好事,也许‘过来人’的父母想的是对的,如果小王波没有转学,那他是不是也能考取学校。

人生没有如果,这事也没有可对比性。

后来,小王波读了高中,又考了大学。

一年前,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县里的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负责全县的新闻报道工作。同时对于县里面的一些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由于小王波刚参加工作不久,所以,电视台里好多的新闻都是他亲自跟踪到第一线去采访、记录和编写。

这一次,县里面来了几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研究的国外专家。这也是县里面的要求,他们将对县里面一些民族文化进行考察和调研,对于一些逐渐被人们忘记和正在走向失落的民族文化,作好调查,再根据具体情况作进一步的保护。

芦笙和芦笙舞,本就是本地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它辉煌的过去。可是,几经沉浮,这几年,随着一些新型的娱乐方式和从外面流进来的外来文化,早就已经把芦笙及芦笙舞冲击得可有可无了。

所以,县里面也在为此事努力着。想着用各种方法来保护芦笙及芦笙舞这种民族文化。这样,就引来了一些国外专家们的调查和考证。所以,也才有这几个‘外国游客’自己来到了仰亚家。

县里面本来也安排着有人跟着专家一起。可是,专家们觉得他们以游客的身份自己去考察,才能得到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就单独行动了。

不过,县里也不能就这样放着几个外国专家盲目地去考察调研。同时,这个事情,县里面也需要有相关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对于专家们的调研也要作跟踪报道。

这次,县电视台派遣来的跟踪报道记者就是小王波。小王波突然在这个小山村里遇上自己十几年前的仰亚老师。能见到自己的老师,当然是最高兴的事。

以前,作为一个初中生小男孩,也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去知道某个老师的家在哪里。一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仰亚老师就住在这个小山村。

这次也真的是一种巧合。

今天,小王波一眼就看出来前面这个中年男人,就是自己初中时的仰亚老师,只是他的背已经稍有弯曲了,头上也凭添了些许白发。可是,那特有的老师的眼神,他一眼就能认得出来。

仰亚却是愣了半天,要不是小王波自己告诉仰亚他的名字,仰亚还真的想不起来,面前这个比自己高了半头的戴眼镜的帅小伙和十几年前那个班上弱小的小王波联系起来。

这女大十八变,男孩也是要‘变’的。小王波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一个帅小伙,十几年,也不能怪仰亚认不出来。御灵师之残叶遮天

仰亚急切地就问了起来。

“现在,你们也没必要做什么,一段时间内,我们可以还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不仅仅是在你们这个村子里,还有附近的其他村子里,我们都是要去的。我们要把我们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再报到上面去,由上面的各级专家再进行评估,最后才能定得下来,看看是否适合申报,适合审批为各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东西,本就是这一代地区所特有的,现在,你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把它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也让各级专家们看到,同时也为我们的申报提供必要的各种图文资料。”

“这个没事,前几年,我们这一带,好些村子里都还成立有芦笙队的,只是这几年,喜欢听芦笙的人少了,大家才没有经常吹经常跳而已。现在,只要说是对芦笙及芦笙舞的传承有好处的话,对于我们这种民族文化能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记得,都愿意去接受的话。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把芦笙重新吹起来,把芦笙舞跳起来。”

仰亚越


状态提示:0182、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