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616章 清廷的危机

六月初,多尔衮一行火急火燎的抵达平安道平壤府,驻守平壤的都郡王费扬果出城迎驾。

死里逃生后,所有人都松开了一口气。

费扬果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六子,也是最的儿子,从爱装逼得罪人,险些被皇太极处死,最终是多尔衮救了这位老弟。

费扬果虽然没老子,也不能上战场,好歹手里有一旗蒙古兵,加上平壤城负山阻水,控制西北,俯瞰长江(大同江),是清国在朝鲜的军事重镇,驻兵不少,明军想段时间内攻克,几乎不可能。

六月,已经进入炎热的夏季,火辣辣的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然而平壤的气氛非常的清冷。

经过一路颠簸的多尔衮,越发的不行了,大热的浑身发冷,整日将身上的衣物拉得紧紧的。

要不是他自幼练武,身体强壮,军医抢救护理的即时,中了朱慈烺两枪早就熬不住了。

辽东战场彻底战败的消息不知不觉已经传到盛京,十几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神兴皇帝退守平壤,武军的前锋兵力追到平壤,距离盛京只有四百里的距离,清廷上下一片恐慌。

郑亲王济尔哈朗,议政大臣何洛会、硕詹,汉军旗固山额真李国翰等人连夜赶往平壤,名义上救驾,实则争权。

多尔衮没有子嗣,只有一个闺女,他要是扛不住挂掉,谁来继位?日后朝中的格局会怎样?

这些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防止多尔衮传位给他的亲哥哥阿济格,朝中上下满汉官员几乎众口一词,指责阿济格损兵拆将、失地辱国、而且弃大军于不顾,只身北逃,罪不可赦!

阿济格大怒,当众拔剑,就要砍人,口中大呼:“关老子屁事!”

这句没带脑子的话连一向低调的郑亲王济尔哈朗都看不下去了,趁机搞他一把。

最有实力的郑亲王发声后,众臣更加肆无忌惮,包括一些多尔衮的心腹、亲信也开始倒戈一击,请奏严惩阿济格,罢其爵位,封其王府,交宗人府查办!

面对着气势汹汹的群臣,遏必隆等少数多尓衮的铁杆大臣全都变得禁若寒蝉,不敢发言。

饶是多尔衮早有心理准备,却也没想到,这股针对自己的风暴,会来得这么迅速而猛烈。

重伤后的多尔衮连续颠簸了十几,在路上还淋了两场大雨,此时他又羞又愧又怒又悔,一时急火攻心,气血翻滚、双眼发黑,一口老血喷出来,倒在殿上不省人事了。

令人遗憾的是,多尔衮兵没有被气死,第二又醒了过来,这让很多人心中暗叹了一口气,这厮命太硬了!

为了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多尔衮召开议政王会议,准备来个先攘外后安内。

他召集满州大臣济尔哈朗、费扬果、阿山、何洛会,满洲大学士刚林,汉臣洪承畴、宁完我、鲍承先,朝鲜金自点等主要大臣商议,商量如何应对当前的战局。

阿济格被排除在核心圈,加上外面兵情危机,众人也没继续闹腾下去,安安静静的坐下来商议。

现在清廷还剩余的兵力分布为:八旗满洲,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满编镶红旗八千人,介直郡王赖慕布领正红旗三千骑兵去蒙古找帮手,恐怕现在已经凶多吉少了,正红旗还有步军四千,步卒,留守盛京。

两黄旗、两白旗、正蓝旗,这五旗被打废了,各旗所剩之人不足一千,整个满洲八旗,满打满算只有不到两万。

八旗蒙古,都郡王费扬果、原满洲正黄旗旗主阿山等人掌握,加起来不到两万人。

汉军旗,李率泰、李国翰、祖泽润、左光先等二鞑子,兵力合计约五万,这还不算吴三桂手中的三万人马。

金自点掌握的朝鲜炮灰团还剩三万多人,东瀛八旗也被送的只有一万多人。

大家都明白,多尔衮的人已经被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再打的话就要自己上人了,毕竟现在满洲兵只有一成,满人掌握的蒙古兵也只有一成,想要控制住那么多仆人,压力很大,必须先解决了外部的麻烦。

再者,明军在辽东有十几万人马,而且双方的军队在士兵素质、作战经验、武器上都是太大的差距,如果这个时候明军举兵东进,清廷根本就招架不住!

光是明军一万前锋骑兵,就能追着几万八旗军跑,很难搞。

面对多尔衮开门见山的询问,几个议政大臣开始都是面面相觑,谁也拿不出什么办法来,或是谁也不敢。

要是提议继续抵抗,那作为提议者,你的人马就得往上顶,给大家做个表率。

要是提议不打,认怂,面子上又不过。

沉默片刻后,一众满洲王公将目标投向几个汉臣,示意他们开口背锅。

议政王大臣会议,原是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也称“国议”,存在着浓浓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习俗。

后来多尔衮攻取朝鲜,定都汉城后,吸纳了汉军旗和朝鲜旗的重要人物参与议政,推动了满清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大学士宁完我跟着跑了一路,原本削弱的身形快要跑散架了,他颤颤巍巍的跪了出来,上奏道:“臣建议朝廷立刻招筹士兵,训练士卒,打造军器,并严守各地的关隘,以拒明军入朝......”

济尔哈朗开口道:“这不是废话吗?”

多尔衮闭着眼睛摸了摸光秃秃的脑袋,这狗东西的跟没一样,招兵上哪去招?大清连年征战,八旗满洲兵的青壮男子几乎死伤


状态提示:第616章 清廷的危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