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南明日不落>343 微服下乡

白明修手里有着大把的真金白银,在预算这方面,他其实并不是特别担心的。但毕竟大明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什么地方都要花钱,而且如果钱花出去了,但是社会生产没有提上来,仍旧是一个供应不足的情况,就同样会导致物价上涨。所以白明修的挥霍,还是相对来说比较拘谨的。

比起大量投入,白明修还是更在意实际的产出有多少的增加。这也是为什么,重工业虽然是大明现阶段发展的核心领域,但白明修却将农业发展和轻工业发展的深度广度提到现在这个位置。

在共和院大议即将来临之前,白明修也会推开繁杂的会议,换上普通的行装,跟着公职人员们走到基层去看一看。这某种程度也算是微服私访了,他并不表达自己的身份,而是亲眼去看看各公署是怎么办事的。甚至很多情况下,下到基层的办事人员只知道是上面派出来进行督查的御史,虽然非常谨慎小心,但却压根不会考虑来的人居然是皇帝陛下本人。

今天白明修来到天津府,随同的是下乡进行铁路招工的工作组。

“……调研员您可能也听说了,北方这几个省的情况呢,相较于南方省份,还是有些不同的,因为自耕农的比例相对高,加上农合化之后我们还分田分地,所以大量的农民拥有了大量田亩,一时之间很难萌生出转换职业,成为工人的想法。说起来,这其实也是河北省公署的工作失误,直接套用了南方的经验。像是顺天府周围的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满清以前的皇庄,或者就是八旗圈的地,老百姓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咱们一打过来之后,八旗圈地和满清皇庄全部收归国有了,之后分配给了被奴役的老百姓们,大家都是很高兴,可是这一高兴不要紧,大家都想好好种地,过安生日子,叫他们进城里当工人,大家都还是不乐意的。虽然我们取消了匠籍,并宣传四民平等,但在老百姓心里,做工的还是比种地的要低一个层次的。”

天津府民政局的一名副处长对“白御史”这样解释,显然他们并不太常接待都察院的人,所以还是非常谨慎的,生怕对方不了解情况,胡乱给他们一个点评。但实际过程中,都察院的御史们水平是非常高的。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有着真正的行政经验,并且深谙事务,才能被安排为御史,进行巡视和调研。跟古代官场上那种单纯的言官是非常不同的,大明都察院的御史讲究实际考察和实证。

白明修点点头,说道:“你的意思是,当初压根就不要分田给那么多人就好了,直接让一部分没有田地的老百姓拿着工资和安置费做工人。”

这名副处长说道:“说是这样说,但其实可能还有其他的问题。唉,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都必须走下去了。现在基本上每个新成立的国企都得联系我们民政局、劳动保障局,然后安排工作组下乡去招工。我们民政部门主要是跟各村的合作社对接,不过工作效果有好有坏。”

他道:“现在是冬闲的时节,情况还能稍好一点。我们能够招募到一些愿意做季节性短工的,一到了开春之后,农民们又要返乡进行耕种,这样根本没办法培养出什么技术工种。原本我们还考虑吸纳一些比较年轻的农民来做工,但是基本上少年郎长起来,就是家里很重要的劳动力了,一般家庭都不愿意让十六岁以上的少年来到我们的工厂中。”

白明修听着这名副处长做出的种种讲解,心中也对大明现在面临的劳动力不匹配的情况,有了一些更基本的认知。大明虽然有了他的金手指,突然蜕变成为了具有非常强工业能力的国家,但是这些工业要好好地铺展起来,还是需要大量的工业劳动力的。但大明弟子还就是一个农业国,大部分的劳动力都被限制在土地上。即便是没有租佃这套隐性人身拘束的制度,农民仍旧具有对土地的依恋和惯性。

大明现在遇到的劳动力困境不在于农业上,而在于要一点点地扭转旧有的经济模式,将劳动力从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

白明修随着工作组到了一个村子中,虽然合作社的书记和队长们都是比较配合,拉出了全村老少,工作组进行了并不算冗长的宣讲,尤其是将待遇和福利讲得清清楚楚。

“……现有的土地,可以托管给农合,所产的收获,仍旧归个人所有的。而且进入工厂之后,获得正式编制,等于一份铁饭碗,不像是种地一样,还要忧心天灾,只要用心干活,旱涝保收!”

不过,农民们似乎对于这种空口白牙的许诺并没有多少信任度。

有人问:“农合的集体土地已经很多了,再托管给农合,谁来好好耕种?不是自家的土地,谁愿意好好给拾掇?是不成的!”

民政局的副处长对此也只能苦笑,因为别人提出的这个,也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他们一方面不信任所谓的旱涝保收的终身雇佣和稳定工资,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们更加在意田里的收获。

白明修看着这个景象,心下也是有数。要改变这些事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非得真正工人们的生活水准比农民们高,继而产生了似乎更高的社会地位,才能让农民们对工人职业和城市生活趋之若鹜。现在的农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城,也没有什么文化,他们所能认知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不过白明修很快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农民们对于工作组带来的一


状态提示:343 微服下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