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都市现代>好莱坞传奇导演>第118章 颁奖季临

所谓的颁奖季,其实是对电影产业这一年里的作品做一次评估。

岁末年初,北美各大奖项、评审活动陆续召开,将这一年的佳片尽收眼底,其奖项之多、间歇时间之密集,也就形成了这种称呼和形态上的颁奖季节。

从狭义上来看,指的是进入12月之后至次年2月举行的各种电影奖项,以如金卫星奖、安妮奖等奖项类,制片人工会、导演工会、演员工会等电影从业人员的工会协会奖,以及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各大影评人协会奖三种形式,最终以金球、奥斯卡奖的颁发作为终结,这也就是一般概念里的奥斯卡颁奖季。

反正差不多会是在12月里密集公布提名名单,再就是奥斯卡召开提名午宴,一月中旬有金球奖这个压轴小高/潮,2月中旬又会是奥斯卡典礼的预热铺垫。

一整**下来,就算是对去年的总结。

也因为如此,几乎每年的奥斯卡公关在这段时间里都会无比忙碌,1月到2月更是他们连抽转的日子,也是全年派对和酒会等宴请活动召开最频繁的巅峰时段。

这时的好莱坞颇有一种产业社交季的感觉,各路明星频频出动。影评人、资深导演、制片人等名流成为了本季冲奥人员奉承的对象......这往往也会是一年之中潜规则最为盛行、最为集中的两个月,并不仅仅是美色诱惑和性/招待,但包含在这其中的利益交换频频上演,以至于很难引起大家的惊奇。

后世哈维-韦恩斯坦能被爆出这么多的骚扰事件,其实又有多少是他主动的呢?

反正名声坏了,也不介意别人下黑脚,洗白自己。

当然,也不是说他无辜,这里面本就没有非黑即白的事,他自然也逃不出这个定论。

不过,仅仅这些也不是就代表这些所谓的奖项评选就充斥了黑/幕。

规则是有,但首先你的是能进入这场游戏的玩家才行。

那么想要进入提名名单,还是要靠着作品的质量——起码也是要有能吹捧的地方和一些优势,底子不能太差。

获得了影评人的另眼相看后,才有了一张入局的门票,这时候,什么手段啊才能有施展的空间。

然后有钱就砸钱,合法的购入公关公司的服务,让他们去帮忙游说评选评委。

如果舍不得砸钱或者身身家不够丰厚,但又希望能有奖项傍身,好发展事业,甚至是往奥斯卡那上面搏一搏,这时候,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经纪人、圈子结交的人脉关系、自己的身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能获取那么一丝丝的机会,能联系上评委,改变他们的态度,该怎么做,全是自己应该去实施的事。

想得到,不付出怎么行?值不值得,也是自己该去想清楚的。

不过,通常来说的话,时代变了,在这个层次上面已经很少有单纯的****了,更常见的还是对于圈内资源的一种分配,比如结识的大人物,帮忙拉投资,甚至金钱暗示。

至于提供身体,只能说是你情我愿,拉拢之时的赠品罢了,对大局没太大影响。

反倒是在那种关注度低、操作性较高的小奖项中,会有演员很乐意献上服务以换取一个机会,甚至哪怕这并不保证你能得奖,仅仅是意味着几率大上了几分。还是那句话,值不值得的问题。怎么做,都是自己要思考好。

当然了,对于奥斯卡来说,游戏的规则会更加的隐晦与严格。

他们的关注度太高、评委团人数又太多,且历年来都会被盯的很紧,除了砸钱请相关的公关公司以外,偏门的招数要更少,相对的也可以保持一点公平。

毕竟那么多评委会成员,没有合适的门路提供的话,连该找谁帮忙都不知道,还怎么公关?

而这些也是资源,甚至发展成了生意,合适的入场资格吗,当然就得用钱来开路。

所以回到冲击奥斯卡的那群人来说,一切最终又变成了一点:富兰克林管不管用。

只要你有钱,公关公司会为你筛选出合适的游说对象,前去用各种交换手段打动他们;只要你有钱,他们会尽力推销你的作品,为你拉上一票。

这种做法是摆在明面上的,奥斯卡甚至不加避讳。

合理合法的东西,避讳干嘛?总统选举,还有政治献金这一说法呢?也没见美国方面的法律不同意。

怕啥,甚至收受的清单都清晰可查,收费还公平合理。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把这接近一千个人的评委团队成员全部公关一遍,砸下一个天价费用,就能百分百的提名,且只要你的作品符合奥斯卡评选的最低水平线,水出来一个奥斯卡小金人也不是什么事。

后世的《拆弹专家》就是凭借着金钱攻势,在一众竞争对手中成功捧杯最佳影片。

当然了,这里面也是涉及到一个值不值得的问题,毕竟拍电影是为了赚钱的,而要想利用奖项扩大知名度,卖出一个好价钱,那么公关费用的支出就必不可能太夸张。

否则,亏本的买卖谁会做啊。

整个的颁奖季完全就是套餐化运作,这又促使了影片之间相互竞争的加剧。

所有想要得奖的参赛者都只能被动或主动的往里头投入金钱,来确保自己起码不要被歧视性对待——《拯救大兵瑞恩》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吃了这样的亏,太过骄傲,不愿迎合,结果被米拉麦克斯的《莎翁情史》最终翻盘,错失当年的最佳影片。

原本


状态提示:第118章 颁奖季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