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明帝国的崛起>第七百二十六章 凤凰台见圣人

张昭口里的“王参议”就是王守仁。

弘治十六年,由辽东巡抚王承裕举荐其为辽东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正五品)分巡建州道,领守备营。

其驻地就是凤凰城。

这一年来,王守仁镇守、治理地方有功,又正值用人之际,被辽东巡抚王承裕表奏为辽东布政司右参议(从四品),分守建州道,领守备营。

在大明的官场术语中,从四品的“参议”别称“小参”。王阳明在辽东继续干下去,迟早要晋升为“参政”。也就是俗称的“大参”。

盖因建州道的位置太过于重要。只是因为目前人口稀少,以参议管着就行。

十月十四日,张昭率部分军队在严冬的寒风中抵达四百里外的凤凰城。

足足花费六天的时间。由此可见走海路其实比陆路更便捷。

凤凰城(今丹东市下属的凤城市)是原辽东都司定辽右卫的驻地。距离鸭绿江不足一百里。

张昭抵达之后,和王阳明在这边地小城中见面。这里人口贫瘠,完全是依托于女真人的山寨建起来的。

按照张昭的规划,日后大明的城市都不需要“城墙”。但是在这崇山峻岭之中的边地小城,还有什么比城墙更令人安心的呢?

下午柔和的阳光中,王阳明率领着麾下的官吏出城十里来迎接。

“下官见过大帅…”

王阳明按照官场规矩,拱手一礼。其实以大明朝文武官员的“尿性”,正常情况下是武将见文官执下官礼节。再过若干年,武将就需要跪拜了。

但是,到张昭这里自然不同。

首先,枢密院收权。军队系统不再和文官系统有什么交集。后勤都是军官自己负责。文官领兵也撤掉。只有都司、卫所体系负责的业务和行政体系有关系。

像王阳明领的地方守备营就是文官体系和都司体系双重领导。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武将向文官们下跪,那怎么可能?

其次,张昭是“都堂”成员,号称“使相”。文官们向他行礼乃是正常礼节。

张昭回一礼,“王参议客气。请!”

一行人进城。

把官面文章做完,文武官员们都散掉。等着晚上的接风宴。在分守道衙门的二堂中,张昭和王阳明私下里喝茶、叙话。

“伯安兄,别来无恙?”张昭笑着从袖袋里拿出一封信,“这里令尊托我带来的家书。”

王守仁时年三十三岁,中等身量,面容看起来依旧清瘦,此时已经换过便服,穿着直裰,接过书信,谢道:“多谢子尚。”

这年头家书值万金。

更何况是辽东布政司这样的凶相僻壤之地。

张昭就笑起来,一身灰布军装,喝着茶,“我把伯安兄举荐到这边地小城来,由京中带一份家书是应该的。不若伯安兄先读家书,你我稍后详谈。”

王守仁摇头,正色道:“子尚,先公后私吧。”

张昭点头。王圣人的操守是毋庸置疑的,他现在就是怕没有贵州四年的“龙场悟道”,以及现如今各种思潮的剧烈冲击,心学是否还会出现?

“我在金州卫已经了解朝鲜王国的情况,比较复杂。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诉求各不相同。但是,我的意见很简单,一力降十会。我拟调动大军,直接平定平壤府的叛乱。”

王守仁喝着茶,没说话。不出他所料。按照张昭的习惯,可不会惯着那些朝鲜王国的地方豪族。敢跳起来的,就是一刀下去,杀的人头滚滚。

张昭继续道:“军中名将庞泰正率部在汉城坐镇。因而,我希望伯安兄统帅辽东布政司建州道守备军和渤海军,全权主持此次的军事行动,以最小的代价,清除掉从凤凰城前往汉城路上的所有豪族!”

王守仁固然猜出张昭的打算,但此刻见张昭亲口承认还是很惊讶,“子尚的意思是要直接把朝鲜王国并到大明的版图中?”

张昭道:“是的。不管我去汉城谈的怎么样,先要拿下最基本的好处。伯安打下多少土地,那这些全部都是大明的!”

坐在一旁参与会谈的赵子龙心道:“大帅这话豪迈。”

王守仁略作沉吟,道:“好。”

张昭道:“那战事就拜托伯安兄。我会任命伯安兄为参将,全权负责此事。下辖:新军营一个团,渤海军,建州道守备营。所需要的一应军需物资由辽东布政司全力供应。渤海那边毕竟贫瘠了一些。另外,还有一件事。”

“子尚请说。”

“朝鲜王国即将并入大明。边境不会再在鸭绿江。京城的报纸想必伯安兄亦有所耳闻。日后财富来自于海洋。凤凰城这里交通闭塞,不适合做为驻地。应当将新城建在江口、海边。伯安兄治理地方,可借助此次战争的机会,修建辽东的副中心城市。”

王守仁点点头,“好。”

财富来自于海洋,他并不认可。但把新城建在海边,他还是愿意的。很明显运送各种物资更方便!

谈完之后,张昭回去午休,准备出席晚上的接风宴。

王武跟在张昭身边,道:“大帅,你真的要将军中的精锐交给一名文官来指挥?”

大帅不是向来最反对文人领兵的吗?这次是不仅以“国事”相托付,还特意的打破“常规”,委任一名进士文官为“将军”。这对王小参是何等的重视啊!

但是,他又知道,大帅向来不会因为私人的交情耽搁大事。

像他,只因为在战场上犯过错,他从此就再没有


状态提示:第七百二十六章 凤凰台见圣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