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宋男儿>第六十一章 咆哮(上)

秋风咧咧虽说还远远达不到凛冽的程度,但也已经有些凉了,特别是此时已经是深夜了。

年轻的士兵们站立在风中却根本感觉不到丝毫的寒冷,他们甚至都觉得浑身燥热,这样的天气实在太适合打仗了,而他们就是要去打仗,这样的日子才叫日子吧。

士兵们背后的红旗一面面的迎风舞动着,上面并没有番号,只有一个个斗大的死字,张顺的死字旗此时已经成了全军的标志,没有一个连队不做一面的。

张顺站在所有人的前面,他看着自己那些士气高昂的士兵,心里很是感慨,时间过得真快,他到这里已经快一年了,而身边的人也从之前的三千增加到了现在快要五万,不过这么多人更让张顺感觉肩膀上的压力更为增加,好在他现在手里已经掌握了不少全新的武器,也只有这些东西才能让他敢于发动这样的战斗,逆天之战从此应该算是开始了吧。

“弟兄们,我是张顺,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我。”张顺的语气缓慢,一字一句的慢慢说着,这是他作为主将来进行的最后一次鼓励演讲了“我向你们当中说不定还会有些人不知道这一次的目的究竟是哪里,所以今天我在和你们重复一遍你们的任务。你们要去江对岸,去鞑子的心腹之地,在那里闹他个翻天地覆。我以前听说过一个传说故事,说是有一只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妖猴叫做孙悟空,他一个跟头就能飞出十万八千里,能上天能入地,有通天彻地的本事。不过他最厉害的却是掌握着七十二般变化。他使用一条如意金箍棒,重达十万八千斤,是大禹治水的时候留下来的定海神针。他自己感觉自己厉害无比,所以便自称齐天大圣,可就是因为这个被上天记恨,玉帝发怒拍下十万天兵天降把他抓回了天庭。可抓回去之后却发现他铜头铁骨根本伤不了他半点分毫,只好将他投进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用三味真火烧了他七七四十九天,可结果却是让他练出了一副火眼金睛。”士兵们并不知道张顺说的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时候西游记还只是流传在一些特定的地方,并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孙悟空的形象还是从元杂剧的时候才开始逐渐流传起来的。

不过张顺的士兵都知道张顺是个喜欢讲故事的人,而且听他的故事永远都是很新奇有趣,所以此时听到一只猴子的故事时,他们还是非常好奇的。

“大圣爷受了这无端的苦楚,自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挥舞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大的十万天兵天将丢盔卸甲抱头鼠窜,这其中要是遇到比他厉害的,他就变成一只小虫钻进敌人的肚子里面,在里面一阵闹腾,把敌人弄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就是你们这一次的行动目的,我要你们每一个都变成孙大圣,钻进鞑子的肚子里面,把他们的肠子肚子全都踩得稀巴烂,所以这一次的计划名字就叫叫做大圣,你们懂了么?”

“懂了!”有人在黑暗中兴奋地低叫了一声。

张顺微微一笑“很好,我知道你们当中一定会有人对于我的话嗤之以鼻的,什么叫做钻进人家的肚子里面?钻进去有什么用处?鞑子大军在鄂州,我们在后面闹一阵子就能让他们退兵?这不可能吧?的确这根本就不可能!我从来也不相信鞑子会因为背后出些什么事情就撤兵,他们想要的是我们大宋的万里江山,是我们大宋百姓命和所有财富。可我就不相信他们没有妻儿老小,他们不需要吃饭,他们的战马不需要吃草料,这些东西从哪里来?还不是要从他们占领的地方抢回来?那里的老百姓要受苦了。”

张顺顿了一下,看着他们的表情然后再次开口“有人说了那边又不是我们大宋的子民,我们管他们干什么?我说错了,谁说他们不是大宋的子民?谁说他们不是我们同胞兄弟?就在十几年前我们还拥有江北大片的土地,可是现在却已经都失去了,可是为什么呢?有人也许会说那是因为鞑子厉害,弓马娴熟,我们汉人不是对手。那么我倒想问问了,大汉的时候我们的祖先面对的匈奴人厉害不厉害?为什么被大汉的军队打得抱头鼠窜?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我们敢喊出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三国时候,我们中原打成了一锅粥,可以就还是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几百匈奴人的野心?虽然后来出现了五胡乱华,但是就在不远的大唐,我们的军队还是可以纵横草原,打得游牧民族俯首称臣,承认大唐皇帝为天可汗,这些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打的?可为什么只是过了几百年,我们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鞑子真的那么可怕么?真的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那是他们自吹自擂罢了,钓鱼城我们一炮炸死蒙哥,襄樊城我们阻挡了他们整整十五年,要不是朝廷奸臣横行软弱无力,我们哪里会有如此的境地?大宋建国至今不停地和那些游牧民族低头臣服,可是不停的退让换回来的是什么?是敌人不停地得寸进尺,一次又一次的想要更多的东西,开始的时候是土地是金钱,然后就是人,最后却是我们的命!三百年来一次又一次的沉痛教训已经告诉我们了,退让唤不回生存的境地,也换不回我们的尊严,只有冲出去和他们硬碰硬,用我们的鲜血和生命告诉这个世上的每一个窥视着我们的王八蛋,这里是中国,这里活着的都是经历过无数风浪的中国人,你们可以要了我们的命,但不能夺走我们的灵魂!不能打断我们的脊梁!”张顺的声音已经逐渐提高


状态提示:第六十一章 咆哮(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