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帝国星穹>二二、首次科举

道统二年四月初八,晨,卯时。

国子监的钟声响了起来。

连绵不绝的十八声钟响,让云集于国子监前的人们精神大振,紧接着,紧闭的国子监大门敞开,一个身着红袍的官员手举黄绸卷轴行了出来。

他先是环视了一眼周围,然后展开卷轴,扬声念道:“敕,大秦道统二年科举于四月初八卯时开场,各郡考生入内!”

念完之后,他闪身到了一旁,在他身后,国子监三门洞开,六队军士分别自这三座门中行出,左右分别站开。

对于所有人来说,科举都是第一次,因此无论是前来参考的各郡学子,还是赶来看热闹的咸阳百姓,一个个都看得津津有味。

张钦夹在人群之中,望着这一幕,心不禁怦怦跳了起来。他旁边一个容貌清秀的年轻学子似有所觉,侧过脸望着他:“张兄可是有些紧张?”

“钱贤弟难道不紧张么?”张钦反问道。

钱益微笑起来:“如何能不紧张,此事干系如此之大,社稷祸福、大秦正统,皆在于此!”

他说完之后,一撩衣袖,迈步向前行去。

张钦看了一眼他的背影,捻着胡须微微眯眼。

在得到贾畅的嘱托之后,张钦便开始有意识地接近这位名动江南的才子,但如同贾畅所言,此人心思缜密,虽然张钦凭借自己的才学与之相谈甚欢,但他对于自己此次参与科举究竟有什么打算,却是丝毫不漏口风。

这让张钦多少有些沮丧——他还希望凭借这个功劳,能够折抵一些基层经历,让自己的官职能够升得更快一些。

不过实在无所收获,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反正他如今已经落在赵和眼中,只要此次科举得中,再有一两次合适的机会,必然能够得以升迁。

“张兄为何驻足不前?”行进之中的钱益头也不回地问道。

张钦笑了笑:“开科举乃千载未有之事,我等既亲身经历,自然要在此多品味品味,今后含饴弄孙之时,也有向小儿辈吹嘘的资本。”

他口中如此说,脚下却追了上去,到了钱益身边之后,他又轻轻叹了一声:“这原是造福天下士人的美事,惜哉惜哉。”

“何惜之有?”钱益讶然。

“主考之人不是姓嬴。”张钦道。

钱益眉头微微一挑,似笑非笑地看着张钦:“这几日里,张兄可对护国公颇有推崇啊。”

“单以功业,护国公乃当今人杰,我自然推崇。然则我虽兼学百家,却奉儒学为主,君君臣臣,不可忘也。”

钱益脸色稍动:“张兄慎言!”

张钦的话里,虽然推崇赵和的能力与功勋,却以其不能守为臣之道讥讽之,在如今这个场合,确实是不合时宜。张钦哂然一笑:“出我之口,入君之耳,难道钱贤弟还会出卖我不成?”

“张兄既有此心,为何还要来参此科举?”钱益再问道。

“我方才说了,这是千秋盛事,哪怕非嬴氏所主,却也不能不来。此非为一家一姓所设,而是为天下读书之人所设,我辈适逢其时,若不亲自,必有终身之憾。”

钱益点了点头。

他脚步稍稍缓,与张钦几乎同时来到了检查的队伍之前。

张钦瞄了一眼钱益所提的篮子。

几乎所有参与此次科举的人都会准备自己的行囊,或者是篮子,或者是包裹,也有人干脆提着书箱。其中装着考试所需要的文具,还有考生的一些生活用具——这次考试时间长达三日,每日上午一科下午一科,两科考完才允许离开,故此需要做一些准备。但这也给了部分心怀侥幸之人可乘之机,据张钦所知,有些参试考生便将主意打在了这上面,准备在自己的行囊之中进行夹带。

以钱益才学,自然是不需要夹带的。但是,他并不是真正来参加科举,而是奉嬴祝之命前来搅局,所以他若有所夹带,所携者就不会是小抄答案那么简单了。

军士们对每一位近前的学子都进行检查,很快就轮到了二人。

钱益被引到最左的那间门前,一番搜检之后,他被请进了门内。几乎同时,张钦也检查完毕,进入了国子监之内。

两人相视一笑。

“据我所知,此次参考之人足足有一千五百余,今日正科,人人皆考,以这个速度,只怕一个时辰都搜检不完。”张钦说道。

“如今只是入场时间,等正式开试还有一个时辰,若是真不能全部搜检入内……”钱益摇了摇头,“以赵公行事,不会出此疏漏。”

如同他们料想的那样,起初搜检比较慢是因为所有人都不熟悉过程,但此次被抽调来进行搜检的,都是军中精明强干之士,故此在搜检了十余人之后,他们的熟练程度大增,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张钦与钱益在门口看了一会儿,和他们一样入内的人便已经过百,再又过了一盏茶功夫,人数又翻了一倍。

“你我也入场吧?”张钦道。

钱益笑道:“小弟是乙考场第二十八号,张兄呢?”

“这倒可惜了,愚兄我是丙考场第四十五号。”张钦道。

两人的考场是国子监中相领的两间院子——在确定会举行科举之后,国子监便进行了扩建,新建了诸多院子,并且给这些院子都搭起了顶棚,这些院子便是科举的试场,每个院子当中,又被木板分隔成一百个席位,此次参考一千五百余人,一共动用了十八间院子。

两人便在国子监前院揖手道别,然后各自赶往各自的


状态提示:二二、首次科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