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帝国星穹>七一、轻重之争

已入深秋的咸阳城,此时冷寂异常。

须知咸阳乃是大秦之都,自始皇帝至今,经营了百数十年,特别是烈武帝好大喜功,在位之时,多有经营。比如说他喜好枫树,故此从山林之中挖了千棵枫树,种于咸阳城的宫室之中,而那些溜须拍马的官员知其所好,又变本加利,在整个咸阳城的街头巷尾种下了数以万计的枫树。在数十年之后,这些枫树大半都长大,因此一至秋日,咸阳城正街两侧便枫红如火,景色异常壮丽。

但今年的深秋,那些枫叶已然不见,只余光秃秃的树枝,还有大火过后的焦痕。

这些都是北军之变所遗留的痕迹——北军发动叛乱之后,整个咸阳城都陷入了混乱,其规模比起此前的咸阳之乱还要大,那些作奸犯科者少不得趁火打劫,而厮杀成一团的北军、南军,或为了攻坚,或为了阻滞也少不得在一些关键所在纵火。那几日混乱之中,咸阳城的六分之一都被焚毁,这些枫树只烧掉叶子,倒算是幸运了。

毕竟烧掉的叶子来年春时还能长起,而烧掉的房子与人,却长不回来了。

司马亮的牛车便行在这样的街道之上。

他乘牛车而不是马车,一来是因为觉得牛不紧不慢的性子与自己的性格相合,二也是因为年迈而牛车平稳。反正无论是牛车还是马车,他身边该有的仪仗都不缺少:六百骑护卫、大秦丞相旗号、各种旗牌,诸如此类,街头虽然没有什么行人,但有他这一行,倒平添了些热闹。

对于咸阳城街头的冷寂,司马亮相当满意。

他是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因此自然而然是儒家立场,老夫子孔子所倡者,无非是仁与礼二字。仁暂且不说,这礼指的便是秩序,上下尊卑要有秩序,士农工商亦要有秩序。若象往常一样,街头熙熙攘攘,却令商贾之流服朱穿紫,市中人头攒动,却让妇人女子抛头露面,那就是无序。无序的繁荣,还不如有序的冷寂,至少司马亮是真心这样认为的。

“如今众正盈朝,咸阳城秩序井然,实在是可喜可贺之事。”旁边的王循之望见司马亮面上的神情,当即奉承说道。

此时大秦的九姓十一家形成了一种比较奇诡的局面,老辈人,主要是那些四十岁以上之人,大多数都站在了司马亮这边。九姓十一家的家主和掌握实权者,大多数都是这个年纪,也正因此,司马亮才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制造出这么大的声势,动员起九姓十一家七成以上的力量来。但与此同时,九姓十一家的年轻一代,主要是三十岁以下的这一批年少者,则大多数占在了谢楠那一边,所以哪怕嬴吉与谢楠、李非退出了咸阳,却还能在司马亮的老巢洛阳立足——在某种程度上说,嬴吉是与司马亮换了一个地方呆着。

也正因此,哪怕嬴吉、李非对司马亮恨之入骨,却仍然没有诛尽三川司马氏一族。毕竟就在谢楠手下,便有三川司马氏年轻一代十余人在效力,而与司马氏多年联姻之下,若真诛尽司马氏一族,只怕其余九姓十一家也要家家哭丧了。

“丞相,今日之事,还须拿出决断来。”在司马亮身边,倒也不都是一昧吹捧奉承之人,此时开口的,便是夏琦。

没错,就是想着当丞相最不济也要当个御史大夫或者太尉的夏琦。

在大将军之死中,夏琦自认出力不小,但事后lùn_gōng行赏,他不但没有弄到丞相之职,甚至连常晏扔下的御史大夫之职都没捞着——毕竟谢楠身边一堆九姓十一家的青壮需要名位、朝中也有一堆实力派需要安抚。夏琦除了爵位晋了一级之外,什么都没有捞着,这让他怀恨在心,因此当司马亮稍作诱惑,他立刻就同意了。北军之变能够顺利,与他这位大鸿胪居中传递消息也有关系,而在赶走嬴吉之后lùn_gōng行赏,他也终于得到了朝思暮想的太尉一职——丞相显然是司马亮自留的,这个太尉已经是能够给夏琦的最极限了。

只不过此时大秦有两个太尉,一个是夏琦,另一个是随嬴吉一起东走洛阳的李非。夏琦这几年经历这么多事情,也算是历练出来了,因此深知军权的重要性,他所说的要下决断,便是要司马亮重建南军系统。

如今随嬴吉去了洛阳的南军,自然不被咸阳这个还没有皇帝的小朝廷承认,而北军四校尉又渐跋扈,在夏琦看来,重建南军,乃是重中之重。他还想着将这支重建的南军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算是看透了,此时乱世将起,手中若没有九姓十一家这样的实力,那就要有军队,否则做任何事情,都不得自由。

但司马亮也有司马亮的难处。

重建南军,要人,要钱,要粮。南军这边多拨人钱粮,那北军那边就要削减。如今咸阳小朝廷政治上靠他与夏琦的声望,军事上却是仰赖于北军四校尉,若为此事造成双方的分裂,那咸阳小朝廷就会瞬间土崩瓦解。

这是司马亮对当今局势最为不满的地方。

在他看来,息既然高举正道之旗,那天下正人君子自当纷纷响应,自己既然已经占据了中枢之地的咸阳,那么自然就可以凭借九姓十一家这么多年在地方上安排的势力,统合大秦之力,扫平零星叛逆。但现实却是,不仅嬴吉脱身之后在洛阳撑住,而且地方上那些原本口头都表示支持他的地方实力派,如今一个个拥众自保,对于他的征召命令都是态度暧昧。

这些人分明是在观望,等待渔翁得利的机会


状态提示:七一、轻重之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