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一次的大练兵,李信对于整个华山军的文武体系也再次进行了一下调整。主要是完善了一下对于散官阶的制定,再来则是对于战功政绩等等的评定方法也进行了一些修改。
毕竟,这个东西过去之时设定的比较简陋,而经过了历次的大战之后,已经是渐渐的发现其中的漏洞所在,自然是要修补的。
只有保持着这一套制度的活力,让它时刻都能够体现出一种公正公平的性质来,才能够为大家所认同,才能够为大家所遵循。否则的话,到时候必然是乱自内生,反而是害了自己了。
从文官方面来说的话,李信这一次特别明确了一点,那就是将有能力的人才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算是一种历练,而且,但凡是新进之官员,必须得先从艰苦的地方做起才行。
毕竟,往往那些最艰苦的地方是最需要人才的。否则的话,本来条件就不怎么样的地方,再来一个庸才的话,恐怕一辈子都别想发展起来了。
不单单是新提拔的官员,就是日后要提拔到长安担任各部大员的官员们,也都得先在艰苦地区干过才行。而且,必须是在任上干出十分耀眼的成绩来,才有可能被提拔到六部这种关键的部门来。
除此之外,李信还规定了,若是有人从县令之职提升到太守任上,除非他是真的功劳特别巨大。否则的话,就得先老老实实的在多个县担任过县令之职才行。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积累充分的治理经验,才能够管理得了一个郡的事务来。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郡,对于提拔为太守之职的人,要求必然是会更高的。
这也体现出了李信对于治下各地发展的重视。毕竟,一般来说的话,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地方,哪怕才能不是那高绝的人,也一样是能够干得不错的。
现在的华山军治下,贫困艰苦之地可不少,相对来说是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地盘。如果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得比较平均的话,相比起只有一两个冒尖的地方来说,那是好得太多了。
当然,底下的那些官员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议论的人其实是不在少数的。毕竟,这可是事关自己利益的事情,谁能不放在心上呢。
总体上来说的话,大家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乃是分成了两种。其一自然就是赞成的了,这一些人中多是那些寒门出身,而且非常有才能或者是自视甚高之人。
他们觉得,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反而是更加能够显露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来。终究,对于身怀抱负的人来说,他们希望的是有朝一日能够名扬天下,能够一鸣惊人!
很显然,李信制定的这一套规矩就刚好符合了他们的这种期待。在他们看来,那些对这种制度不满意的人,其实都是在心虚,不想吃苦而已。真正有本事的人,什么时候会害怕困难呢。
应该说,这也是李信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大浪淘沙嘛!能够度过这最初考验的人,日后才能够成为华山军的栋梁之材,才能够担当起真正的大任来。
而另外一部分的人对此则颇有微词,倒也不一定就是其他人认为的是心虚,他们的担心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反对的那些人认为,如今的华山军正在不断壮大之中,处处都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不将那些干才给放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而是单纯的放到艰难偏远之地去,恐怕最终反而是会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最严重的还在于说,可能因此而反过来耽误了华山军的正常发展。
正是因为有着这种担心在的,所以李信提出了这个制度来之后,底下的不少官员们便都开始上书,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总之,一时间这事情闹得比较热闹就是了。
李信早知道一定会有这种争论,所以,也没有什么好惊讶的。他只是再下了一封公文,稍稍解释了一下这样做的缘由而已,反正这事最终是定下来了。
日后,华山军的官员提拔升迁将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系。无论是什么人,他都要按照这一套体系来办,你要想当更大的官,那就好好去干吧!
而且,李信还特意模糊掉了关于门第出身这一条,日后实行这一套制度之时,也就不可能再拿这个问题来卡住那些寒门出身的人才了。
当然,这样也会造成日后的华山军官员们升迁时间变长。一个新进官员,从县令做起,要想最终做到六部尚书这个级别的话,恐怕要十年时间才能勉强办到了。
也就是说,日后再想出现像是王猛他们这样直接蹿到高位的人,那是不太可能的了。
当然,你真要是那么生猛的话,李信也不会吝啬官位的。在新制度之中也写明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你做出来的政绩足够大,就能够获得足够的提拔。
而对于军队那边,在战功的奖励上面,李信也增加了不少的新东西。除了原本就有的勋田和提拔之外,还规定了士兵家人可以享受到的福利政策。
比如说一个人如果立下大功的话,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你是想要勋田还是想要获得提拔,还是说想要金银布帛粮食等物都可以。
如果这些都不想的话,也可以转换成家人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换取家中减免税收之类的。反正都是和将士们利益相关的东西就是了,毕竟,和他们利益不相关的东西,只怕也无法激励将士们的士气啊!
而另外的一个,则是对于全军上下的薪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