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否则叔叔与兄长也不能支持三公子。”
“可这是你们志国夺嫡之争,你跑来我处做什么呢。”
“我琢磨着,你必会出兵攻打卫国,因此如若我国发生内变,我家若占上峰,志王或许不容,极可能说服咸王在甘府、上关等地用兵攻我,故而咸国只要用兵卫国,便无分兵借口。”
“此乃志国内政,志王怎会引狼入室。况且说,夺嫡之争发于都城宫变,若非是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焉能引得其他诸侯介入。而且我王也无兴趣插手贵国内斗,因此绝不会出兵的。届时倘若是你家占据上峰,我便更不会出兵。”
“永兴侯将此事想简单了。当年奉阳君叛乱,波及咸国全境,最终还不是立即招来了晋国。如今咸国变法成功,多数土地收归朝廷,权贵被极大削弱,但志国却是迥然不同。
各地封地权贵多如牛毛,人人皆有私兵,一旦宫变,无论成功与否,都将波及各地,而旧太子党羽尚未明确态度,其他诸子各有盘算,夺嫡即便成功,仍需弹压各地贵族。
志王若是不满,召集陶氏旧部与各地勋贵奋起反击,内战将不可避免,为避免更大损失,志王便会向咸国求援,从背后攻我,届时以重利引诱咸王,咸王未必不会心动。”
公良修分析得还是有道理的,有内政乃至内战引发他国军事干预和介入的案例不胜枚举,志国作为名义上的霸主,发生内乱其他诸侯显然不会介意这个时候捅一刀,尤其是晋国。
公良氏如若夺嫡即便成功,但让志王感到不满和担忧,势必要发动反扑,以公良氏现在的势力,结果只能是演变成旷日持久的内战,无法迅速结束内乱,而一旦发展成内战,结果就很难料了。
晋国表面与志国缓和,暗地里捅刀子的事做的多了,徐国虽然与志国结盟,但割走了滋源郡这块大肥肉心里肯定不舒服,难保不会出现当年晋国复刻拉着奉阳君打咸王的局面。而外部势力的介入,都不是公良氏、陶氏、志王所愿看到的结果。
于是权衡利弊之下,要迅速平息内乱,减少大国干预的风险,唯有以重利诱惑咸王出兵,背后攻击公良氏,不给晋国插手的机会。
咸国毕竟是晋国下邦,国土不大不小,人口偏少,邀请咸国出兵,理论上不用担心咸国会在事后趁机狮子大开口所求更多,若是如此,志王完全可以立马翻脸,回头找晋国乃至卫国磋商攻打咸国。
而咸王出于利益考量,确实有可能接受志王的邀请,出兵攻打公良氏。如果不出兵,志王平灭公良氏可能性很大,日后两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裂痕。尽管事实上志国从来没按什么好心,但表面的和气总比撕破脸来得强。
因此公良氏担心咸国出兵干涉,还是有些道理的,但也能看出志王对公良氏的不信任已经到了极点。
“听兄的意思,志王似乎仍更信任陶氏,所以极有可能突然回心转意,支持四公子。”
“正是,若是如此,便是只好联合相国诛除陶氏。四公子刚愎自用,非是做王的人选。而且其若为王,日后对我家不利。”
“那你可想过,志王尚在,在其眼皮子底下发动政变,会是何种后果,而相国上官太岳又为何要支持你家。”
“只要诛杀了陶氏,我家可支持二公子继位,以换取相国的支持。”
“哦……”百里燕冷叹声,接着说道:“你们下手倒是狠啊,打着三公子的名义去杀四公子,诛灭陶氏。反手再支持二公子,如此一来你家从此独大,相国与志王不想选,也只硬着头皮与你家合作。不过你家到头来支持二公子,三公子会做何感想,你可曾想过。”
“三公子与二公子交好,又是性情中人,只要得到女人,让他放弃王位并不难。”
“看来……你们都算计好了一切。那么,此番前来我处,公良兄应该已是算计好了本侯了吧。”
公良修神秘一笑,莫测高深的说:
“还是方才问你之事,你何时出兵攻卫?”
“眼下长孙国已数次遣使重利游说我王,贿赂百官,不过卫国气焰正盛,而长孙已经落下风,百官现在谈卫色变,加之两国签有协议,若无强力推动,短期内仍不会与卫国开战。”
百里燕厘清利害,下刻话锋一转接着又说:
“不过,我打算今年夏收之前出兵攻卫,最晚不会拖过秋收。因此即便陶敛若不能拖到那时亡故,咸国也不会出兵,公良兄大可放心。”
“你此话当真?”
公良修郑重问道,百里燕点头肯定:
“当真。今年再不动手,往后将愈发不利,尤其是我担心腋目人即将南下,因此必须速战速决。”
闻讯百里燕之词,公良修脸色古怪起来,他讽刺问道:
“你还当真了!”
“信不信由你,反正你志国躲在我咸国背后,来日腋目人南侵中原,也是我咸国首当其冲,你志国尽可以见死不救。”
听了这话,公良修神色微变,又是严肃起来:
“依你所言,世上真有这等杀之不死的怪物?”
“不是说了嘛,信不信由你。你若不信,我此处有御客送来的笔录口供,兄不妨自己看看。”
言毕,百里燕唤道魏琦:
“魏琦!”
少时魏琦推门而入:
“侯爷有何吩咐?”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