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不但还是一如既往的刻苦钻研学问,决意走出仕的道路,光宗耀祖。
为了进一步深造,他还报名参加了鹿门书院的入学考试,并以自己渊博的学识,获得了考试第一名的殊荣。
鹿门书院,是荆州最好的私立书院,按照书院的章程,考上了鹿门书院前三名的,是可以免除学费的,从此,马良就和诸葛亮、庞统等才智之士,变成了同窗关系!
虽然学费并不是一个大数目,马家也不差钱,马良考上免费学生的重点不在钱,而是一个莫大的荣誉!
要知道,鹿门书院注重学生的质量,是宁缺毋滥的办学宗旨,就算你家有最多的钱,也买不来鹿门书院的名额。
就连州牧刘表的儿子刘琦,想进鹿门书院学习而不能!
而马良不但轻易就进入书院学习,而且还是免费的,他的文章还受到了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徵三位大名士的一致好评!
这次马良的卓越表现,非常符合马族长的心意,他的内心是真的高兴,他自己认为,这才算是坐实了他“教子有方”的名声。
因此,马族长对马良的奖赏非常之丰富,对马良提出的要求,无论大小,几乎是百依百顺!
当然,前提是马良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也不是无理要求,否则,以马族长的性子,也是不会同意的!
这种优厚的待遇,让小儿子马谡,看得非常眼热,也成为他认真学习的一种动力,马谡学文习武,更加用功了!
马族长因为儿子众多,对自己的族长之位的传承,选择的余地很大。
也许是马文违背了他的心意,也许是马文确实威望不足以服众,马周对族长有择贤而立的想法,他对马良的表现虽然满意,但还想多考察一段时日。
要是择立一国之君,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这废长立幼,历来都是取祸之道!
一个家族的传承,危害就没这么大,但引起家族人员之间的对立与不和,还是非常可能的!
因此,马周也不想过早显露出来这个意思,但也并没有提出把族长传给老大马伯常!
马谡只比四兄马良小了不到三岁,两人的年龄相近,关系也最好,马良进入了鹿门书院学习,马谡不甘落后,暗暗下定决心,也要考入鹿门书院。
又过了两年,马谡也十四岁了,他也有有了参加鹿门书院入学考试的资格了,他毫不犹豫就报名参加了。
因为马良已经是鹿门书院的学生,知道马谡也报考了鹿门书院,还专门辅导了马谡几天。
马谡不负厚望,以第五名的成绩,考入了鹿门书院,虽然学费是免不了,但也是一个莫大的荣誉。
在马谡考试完成以后,阅完了卷子,马谡的文章学问较之兄长马良,还是颇有不如,一向不说人坏话的“好好先生”司马徵,也忍不住评价道:
“马家五个兄弟,各个不同凡响,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于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就在荆州流传开了。
……
……
马谡和马良从武陵山回来,才到马家河畔,早就有族人报知了马家知晓。
他们兄弟俩前脚走进家门,三哥马叔常马上就过来了,说是已经在家备好了酒席,为两位弟弟接风洗尘。
马谡的三哥马叔常,是家族商业的掌控者,要说请兄弟们吃饭,也只有他才可以做到,因为其他兄弟,本来就在一个锅里吃饭。
那时候大家族一般都是四代同堂,在四代之内,很少分家的,因为那时候的生存条件还是比较恶劣,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才能增加生存能力。
所以,马族长一脉暂时不会分家,但因为马叔常常年在外奔波,忙于生意,虽然有了家室,但成婚两年并无所出,也就是说还,马老三还没有儿女。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让马叔常夫妻团聚,马族长亲自安排,马叔常就在商铺的附近,安下了自己的小家庭,已经独立开火做饭。
反而是大哥马伯常,虽然早就娶妻生子,已经是一大家子人了,但因为一直没有分家,还是和父母亲一个锅里吃饭。
就连马仲常,因为住房不够,也只是自己在祖屋左侧,盖了一个漂亮的小院子,一家五口居住,但吃饭还是来到堂屋一起吃,或者从厨房拿回去吃。
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虽然不错,但还没到这地步,三哥马叔常从小就特别会来事,很是招人喜欢。
经商以后,常年和那些奸滑的商人打交道,时间长了,难免养成“无利不起早”的习惯。
马叔常在商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也是采用了一些非常规手段,才占据了当地不少的市场份额。
但商场上讲究的是和气生财,马家也不能吃独食,通过竞争和让步,不断地重新洗牌,已经达成了新的平衡。
马家的生意,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家族大部分人,都对马叔常的表现非常满意,但也有个别人认为,马老三也就那几下子,现在已经黔驴技穷了!
马叔常本来就是不甘寂寞之辈,就算没有族人的风言风语,他也会想办法打开局面,为马家赚取更多的钱财。
但马叔常深知,现有当地市场已经饱和,要想打开局面,只有开拓新的市场。
通过调査研究和综合分析,马叔常早就看上了武陵蛮夷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苦于没有门路打通关节。
这次马良与马谡一起游学,武陵山是他们的必经之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