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天策大明>第一百七十三章 三眼铳

玉山兵仗局。

这天,刘君韬带着白玉兴所部急急忙忙的赶了过来,还没顾得上喘口气便直奔兵仗局的火器坊。

此番,刘君韬不为别的,专门为张白圭发来的急报而来!

原来,早在几个月之前,刘君韬便将三眼铳的图纸交给了张白圭,想要张白圭按照图纸的样式批量打造三眼铳,交付给周宗胜所部马队使用。

当然,刘君韬设计的三眼铳是经过改良的样式,不但在铳管上加上了铁钉、增加了铳管的厚度和长度,而且还为三眼铳加装了长柄。

如此一来,刘君韬设计出来的三眼铳既可以在奔弛的战马上开火射击,在射击过后骑手便可以将手中的三眼铳当作狼牙棒来使用,方便而又凶狠!

这样的战法,其实也正是后世明末辽东铁骑的普遍战法,刘君韬也不过是拿过来借鉴使用罢了。

当张白圭陪同刘君韬来到火器坊的时候,严虎也是闻讯赶了过来,三人来到一张木架前面,只见一杆乌黑的火铳架在了上面。

刘君韬欣喜的拿起火铳仔细观看了起来,只见这杆火铳共有三根铳管,外形如同是三根竹节一般,每根铳管都是单铳联装,每个铳管外侧都有个小孔,使用时在铳管内添加火药,最后装填钢球或者铸铁块、碎铁砂等,在小孔处添加火绳,使用时点燃火绳,引爆装填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三个铳管可轮番射击。

在三眼铳的尾部留有柄座,安装了长度大约为一米七左右的木杆用以握持,保障射手安全的同时,还可以将三眼铳当作狼牙棒来使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而且,按照刘君韬的设想,张白圭带着兵仗局火器坊的工匠还做出了一些改进:这款三眼铳的三支单铳绕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缘,共用一个尾部,设有药室和火门,可以实现连射。

“君韬,这三眼铳由于铳管较多,所以兵仗局暂时还没研究出燧发样式的,现在只能先用火绳发射了。”

刘君韬点了点头,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三眼铳的击发装置比较复杂,日后慢慢研究便好。

张白圭眼见刘君韬很是满意,便站在一边继续介绍着:“君韬,这三眼铳管约长一尺,铳口如正统九年式鸟铳大,可容铅弹三钱。在打造的时候,用铁要炼熟,两筒相包务使合缝密实,眼内大小得宜;亦以钢钻稍车之,使眼内光直,出弹方准。之后,三管攒而为一,用箍三道或只用口箍一道。眼要挨底钻使不后坐。铳后共打一库箍装木柄,柄后用一铁钻或以铁箍。”

听着张白圭介绍着打造三眼铳的过程,刘君韬也是暗暗点头,心道:“现在兵仗局已经有了自己一套打造火器的方法和技术了,如此一来,将来再发展其他的犀利火器,也就水到渠成了!”

想到这里,刘君韬又仔细看了看手中的三眼铳,脑海里也是回想起穿越之前看过的一些书籍:虽然三眼铳的铳管较短,而且不能三点一线瞄准,但它在三四十步的距离上还是有相当的威力和足够的射击精度!按照大明一步五尺约合一米六来计算,三眼铳的最佳射程为三十步,也就是约合五十米左右,可破重铠!五十步也就是八十多米之外,三眼铳能重创不披甲目标;百步也就是一百六十多米之外,三眼铳就没有杀伤力了。

但是,刘君韬也是明白,明代的一些兵书中记载的火器射程并不是全都可信的,因为作者为了保密往往会夸大射程。

例如,《火攻挚要》自序中云:“惟赵氏(详述鸟铳制造和用法的《神器谱》的作者赵士桢)藏书海外,祝融佐理,其中法则规制,悉皆西洋正传;然以事关军机,多有慎密,不详载,不明言者,以致不获兹器之大观,甚为折中者之所歉也。“

而且,刘君韬也曾估算过,《神器谱》的火器实际射程大多只有书上所说的一半。翼虎铳的火药铅弹重量与铳管长度与三眼铳相同,《神器谱》说他“用之于百步之内为宜。步下:五六十步方能透甲。马上:二三十步方能命中。“射程折半计算就是三十步之内方能破甲。

可是即便如此,三眼铳也算是一种犀利火器了,至少在骑战之中可以大展神威。

铁骑作战不同于步卒结阵作战,成千上万的铁骑结阵冲锋,本身就风驰电掣,骑手在战马上手持三眼铳开火杀敌,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三眼铳的射程和威力,而且还可以起到出其不意、扰乱敌阵的作用,堪称利器!

三眼铳近身作战可参考夹刀棍、大棒等兵器,后世明末时期北方明军马上用三眼铳以御虏骑,虏颇畏之。

当时,北方明军临阵放三眼铳以博击,头重起艰,利害相半,兼之甚难讨准,往往虚发;因变其制,用照星短床,后尾钩着带鞓带,左手执铳对敌,右手悬刀燃火,放毕为盾,举刀迎敌,马上可备出奇摧坚,步下极便伏路急击,名曰“翼虎“。

这里说的翼虎铳和三眼铳类似,二者在激战中的使用方法相同,可以看出三眼铳的犀利!

根据北方明军激战的经验,后世万历三十四年的《兵录》中就认为,三眼铳比鸟铳更适合骑兵作战,而三眼铳不适合步兵:鸟嘴宜南而不宜北,三眼铳宜北而不宜南。何也?北方地寒风冷,鸟嘴必用手击,常易为劳。一开火门,其风甚猛,药信已先吹去;用辗信则火门易坏。一放之后,虏骑如风而至,又不便执此为拒敌之具。近有制竹鸟嘴铳及自闭火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三章 三眼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