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都市现代>重生创业>第两百零七章:春节春联

过年是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无论你远在万里之外还是在异国他乡,过年了总会想方设法的回来和家人团聚。一年四季的忙碌、奔波,难道不是为了和家人团聚,幸福安康的生活吗?

过年就是国人最幸福的时候。对于农村出生的孩子来说,过年了就意味着有新衣服,有压岁钱,有好吃的糖果,有常年难道吃上的美味佳肴,当然还有无穷无尽的热闹。

过年的时候,无论你怎么玩,无论你和多少狐朋狗友去溜达,无论你想出什么新鲜的玩法,父母总是不会去催促你赶紧干活,因为在这个时间点,即使有再多的农活也要放下,一般来说要等元宵节过后才会动土。

动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能随随便便就拿着锄头下地了,而是需要祭祀,需要五谷杂粮来祭祀先祖和各路大神。

当然,在过年的时候也要祭祀,祭祀是国人最为重要的生活习俗,无论城里还是农村都有,只是各个地方不尽相同,但大多大同小异。

过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贴春联。

陈实不会写毛笔字,家里也没有人会写,因此,他想找个人来写对联,不过,母亲和父亲拿出早就买好的对联给他,说道:“早就准备好了,现在只要有钱,什么都买得到。”

陈实点头笑了,然后赶紧注浆糊来贴春联。这春联也不知是谁想到的,各种各样的都有,比如:立志飞龙腾空起,创学彩凤因云翔。还有,泰运鸿开兴隆宅,财源广进昌盛家。等等,数之不尽,总之,一切好话都可以写在春联里面,什么财源广进啊!恭喜发财啊等等。

陈实在大门两边糊上浆糊,然后用站在凳子上,他提着对联的上面,李雅莲和妹妹陈盈拉着下面,一边然后他一边问两人有没有贴歪了。

小妹陈盈要推后好几步才看清楚,她说道:“左边点,右边点。”不时的指点着。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形式。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对联的两边都要互相对应。春联以前为桃符,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传统春联是用毛笔书写,但现在通常是在外用机器制作。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

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所撰。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贴春联贴春联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春联和贴门神。贴春联,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或与中华民族干支纪年文化相关连,春联中嵌有“鼠”、“牛”、“虎”、“兔”、 “龙” 、”蛇“、”马“、”羊“等生肖物名,如“锦鲤飞身酬远志;祥羊跪乳感亲恩”等;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贴完春联,陈实还要贴倒福,这个就非常简单了,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就行了。

“福”字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中国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中国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皇后的旨意


状态提示:第两百零七章:春节春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