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李绩传>第三百二十三章 李治为太子

初唐名帅演义李绩传

第三百二十三章李治为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废太子李承乾为庶人后,东宫太子的宝座空了出来,唐太宗李世民的各位王子,纷纷四下活动,积极的拉拢有权势的大臣,壮大自己这一派的力量,最活跃的是魏王李泰,还有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也忙着私下召见文臣武将。有长孙无忌的先例,有些大臣也在忙着四处联络。

魏王李泰每进宫侍奉唐太宗,唐太宗当面许诺立他当太子。中书侍郎岑文本、黄门侍郎刘洎也向唐太宗作这项建议。只司徒长孙无忌,坚决请求封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对侍从官员道,昨,魏王李泰投入到我的怀里道,我到今才终于成为你的儿子,是我再生之日。我只有一个儿子,当我逝世的那一,一定为陛下的缘故,把我自己的这一个儿子杀掉,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九弟晋王李治!谁不爱护他自己的儿子,我看到他这种情形,心中怜爱可惜。“

谏议大夫褚遂良道:陛下错了话,请再三次思考,不要误事,下哪有陛下千秋万世之后,魏王李泰君临下,却肯定杀死他的爱子,而传位给老弟的李治?,陛下从前,既然封李承乾当皇太子,而又宠爱魏王李泰,仪式和物资供应上,却都超过了太子,终于造成了今的灾祸。事情相距不远,足可以作为鉴戒。陛下今命魏王李泰当太子,可是必须要先处置晋王李治,然后才能安全。

唐太宗李世民呜咽哭泣道:“我办不到。”于是站起身来,回皇宫。

魏王李泰恐怕父亲唐太宗立晋王李治,竟然当面威胁李治,:你与李元昌感情最好,李元昌已经处死,你难道不担心?”

李治忧虑形于色,被唐太宗观察发现了,问李治缘故,李治告诉老爸原因,唐太宗怅然若失,开始后悔出封李泰当太子的话。

唐太宗又当面责备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坦白心迹,道,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李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于是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李泰为太子,所谓落入到其度之内。这两件事对唐太宗的震动很大,使他觉得立李泰为太子是不适当的。于是,唐太宗在下朝后,留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绩、褚遂良四个人,将想立晋王李治的意图告诉了他们,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太极殿,召集六品以上的全体官员,对他们道:太子李承乾悖逆,魏王李泰凶险,都不可以当太子,我打算在群儿中,选择一个人,不知道谁合适?你们只管明言。

众官员齐声的欢呼道,晋王李治仁慈孝顺,应该由他继位皇储。李世民大为欢喜,当(4月6日),李泰在几百名骑马的士兵随从下,抵达了永安门,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守城门的守卫阻止随从骑马士兵进入皇宫,而只引导李泰山一个人进入肃章门,于是立即把李泰软禁在北苑。

在正式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之后,唐太宗向群臣道,我若立李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己今日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并且李泰立为太子,李承乾与李治都不可以保全;李治立,则李承乾与李泰皆无恙矣。这一番话,已经将唐太宗不立李泰为太子的原因和盘托出。

不久之后,太宗怀疑晋王李治仁弱,便对长孙无忌:“你劝我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晋王李治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坚持抗争,认为不可以。太宗:“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长孙无忌:“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太宗这才打消了念头。

李世绩虽然参与了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的最高决策,但他并没有任何积极的举动,只是尊重唐太宗李世民的选择而已,自己没有一定的主意和见解。在这四缺中,只有长孙无忌、褚遂良二人是主张立晋王李治的。至于房玄龄,他的儿子房遗爱是魏王李泰的心腹,他内心大概不会主张立晋王李治的。

其实,长孙皇后仅生了三个儿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既然已经两个放弃了,剩下的就只有李治了。所以最后选择确定李治为皇太子,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本饶一种必然选择,并非长孙无忌等人力争来的。

由此可见,李世绩既不是太子李承乾的人,又不是魏王李泰的人,也不是李治的积极拥护确立者,尽管李治长期遥领并州的大都督,李绩长期担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二人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但是李治从没有到并州大都督府上任,并没有真正的在一起共事过,不存在那种亲密的藩王与下属的关系,李世绩之所以同意立李治为太子,那是完全看在皇帝唐太宗的面子,如果唐太宗要立李泰,或者其他王子的话,李世绩也不会有任何疑义的。这就是李世绩对待皇位继承问题的一贯态度。

贞观17年(643年)4月,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大赦下,特许城乡大聚饮三。

为了让李治不重蹈废太子李承乾的覆辄,唐太宗李世民特令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博,萧鄅为太保,李世绩为詹事。萧鄅、李世绩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即同侍症中书令,成为宰相。

“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一称呼自此出现在大唐王朝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三章 李治为太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