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唐神级驸马>第七百三十五章 农业研究所

李承乾自幼熟读圣贤书,更是接受了许多大儒的教导。

爱民如子!

这个概念,牢牢地扎在他的心中。

可是,如何做到爱民如子,并未有人告诉过他。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圣人的教诲,犹在耳边。

可是,圣人并没有明确到底如何对待百姓,并未说要去看看百姓是怎么生活的,更没有说如何让百姓信服。

周先生赶紧叫人进来,吩咐道:“你们俩,赶紧去管城大队,就说农场出了个败类陈阿三,打骂手下人,让他们派人来处理一下。”

李承乾见状,赶紧拦着,“不不不,周先生,陈阿三没有欺负人,也没有打骂人,我没说他打人,我只是想换个地方,我……我想多看看,多学习一下怎么种地。”

周先生一愣:“你想换个地方?可是,现如今农场到处缺人手,每个地方都来找我要人,该怎么安排你呢?”

啪。

突然,周先生一拍大腿:“李钱,你是不是读过书?”

“读过几日!”李承乾点头。

周先生突然笑道:“呵呵,太好了,正好有一个重大任务,让你去做,前几日,县公让我们农场选派一批聪明人,成立一个农业研究所,眼下已经选出了十几人,还差一个能读书识字的,正好,你可以来干这件事。”

李承乾一脸懵逼“农业研究所?这是干嘛的?”

周先生一知半解地说道:“听县公说,这是一个专门研究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的机构,以后专门干这件事,做好了,就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李承乾挠挠头:“粮食产量,还能提高?杜……县公弄错了吧,粮食的丰收,不都是靠天吗,风调雨顺,自然就丰收,碰上旱灾水涝的,粮食就减产……”

周先生板起了脸:“李钱,这话不能乱说,县公是谁,那是天上的文武曲星下凡,他说能,就一定能,这事,就这么决定了。”

于是,李承乾便稀里糊涂地成了农业研究所的一员。

研究所,就在屯田处的边上,有一个巨大的院子,加上李承乾,整个农业研究所,一共十五个人。

众人和李承乾一样,都是懵逼的。

吃了午饭,有人突然来通知,说是下午县公要来作指导,周围的人全都兴奋不已。

李承乾却是撇撇嘴:“杜荷这个纨绔子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会种地?只怕是来误人子弟吧。”

话音刚落,却见门口走进来一行人。

李承乾一眼就看见杜荷。

杜荷身着短打,身后跟着几个护卫。

老傅在一旁,完全就是个忠心的狗腿子,拿着扇子咔咔地摇晃着。

杜荷吩咐了一句,老傅拍拍手,喊了一声:“集合,都滚过来!”

研究所的人们纷纷上前集合,李承乾也跟了过去,却是躲在人群后面,不敢上前,还顺便弄了个草帽带上,不敢和杜荷相认。

杜荷瞥了众人一眼:“从今天开始,本县带领大家一起开展农业研究,诸位都是农场选出来的精英,希望你们好好学,好好干,不要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

有人惊讶道:“县公,我们研究粮食,和天下百姓有啥关系?”

杜荷看了对方一眼:“本县问你们,如今天下,为何会有这么多人饿死?”

“这……当然是灾荒不断,若是遇到风调雨顺之年,自然大家都能吃饱饭!”

“还有,朝廷的赋税,要是不给朝廷交赋税,大家也不会饿肚子!”

“天下不太平!”

大家畅所欲言。

然后期待地看向杜荷。

要是能让县公多看一眼,回头可以吹三天啊。

“不对!”

杜荷突然说道。

啊?

大家都傻眼。

只听杜荷说道:“你们想想,一个五口之家,需要多少人,种多少地,才能养活一家人?”

有人说道:“我知道,县公,五口之家,至少要三个人,种十亩地以上才能让一家人不至于饿肚子。”

杜荷负手而立,无奈地说道:“问题,就出在这里,最大的问题,不在老天,不在劳力太少,也不在土地太少,而在于粮食产量太低,本县近日一直查阅鄠县的县志,近二十年来,鄠县的小麦,亩产最高的只有两百斤,大多数年份,一亩地,只能产出一百斤左右,实在太低了,试想,如果我们将麦子的产量,提高到一亩地五百斤,六百斤,甚至千斤,这天下,还有人会饿肚子吗?在丰年囤积了足够的粮食,到了荒年,还会有人饿死吗?”

众人全都目瞪口呆。

这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啊。

许多人想都不敢想。

李承乾站在角落中,拿出小本子,将杜荷的话全部记录下来,然后露出不屑的笑容:“自三皇五帝以来,粮食一直就是如此,连圣人都不敢说自己能提高粮食产量,区区一个杜荷,竟然想让麦子达到亩产千斤,真是笑话,自不量力!”

他准备将杜荷说的话,全部记录下来,找机会羞辱杜荷一番。

只见杜荷一挥手:“一切皆有可能,本县就是来带你们创造奇迹的。”

老傅适时地跳出来,喊道:“鼓掌!”

哗啦啦。

掌声稀里哗啦的。


状态提示:第七百三十五章 农业研究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