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都市现代>大魔王又出手了>第438章恰逢其会
的速度在减少。

从一线到三线,从老人到新秀,能接到的戏越来越少。

以前是人挑戏,现在是戏挑人,制作方都变得非常谨慎。

一部影视剧从拍摄到上映,各个环节要面临的风险在上升,哪个地方没做好都可能导致前期的努力付诸东流,越早杜绝一些问题,越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相比国家出手之前的一年,当年,有将近一半的项目倒在了立项和备案阶段,进入到拍摄阶段的电视剧数量接近腰斩。

层层筛选过后,能顺利拍完并成功上映的少之又少。

从源头开始,不断有人感受到寒意。

有的知名编剧在国家出手后的半年里,只改了两个剧本,其中一个还没过审。

某经纪公司艺人经纪总监一年只签了一个经纪合同。

新人很多,但不敢签,老的还在嗷嗷待哺,除非特别有潜力,不然不敢冒险。

某文学网站的版权商务总监每天焦头烂额,眼看着年底了,手上的15部优秀作品影视改编权还没卖出去,老板已经问了好几次,他也没办法。

没有最冷,只有更冷,那个冬天,很漫长。

有很多观众意想不到的人,出现在一档定位为导演选角的综艺节目里。

戏龄15年的老牌偶像站在台上,台下的观众十分惊讶。

在一段表演过后,这个偶像坦白说,这是他今年(国家出手后第二年)第一次演戏。

不少演员都抱着相同目的来参加这档综艺,就为了台上的知名导演和更多场外导演能看到自己。

这些演员在综艺里卖力表现,却难掩焦虑,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太久没接到戏了。

即便是一线的流量演员,情况也不是很好。

有人在国家出手后,两年内每年只有一部电视剧上映,大部分时间活跃在综艺里。

有人还自降身改剧。

有人自嘲失业很久了。

曾经霸屏的面孔被迅速替换,年轻演员迅速崛起。

很多不知名的年轻演员出现在市场上,有颜值,有演技,片酬低,不摆架子,非常好用。

一部剧,比较吃香的搭配是,顶流主演加上几个演技过关的年轻配角,既能保证关注度,也能提高品质下限,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流量明星都是被创造出来的,新的流量出现必将取代旧的流量。

但一个现实是,流量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顶流的地位越来越难保持,所以新流量们很难达到老流量那样的高度,身价不会太高。

低身价的流量明星,加上更低身价的潜力新人,让限薪令下,身价依旧居高不下的大腕明星丧失了竞争力,他们不再像以前那么不可替代。

以前行业迷信顶级流量和大ip,把很多预算花在了请明星和买版权上,在其他方面就得勒紧裤子,细节粗糙,特效表现差,如果明星演技一般,整体的效果会非常差。

国家层面出手后,那一年出的大火的几部剧,都在以往应付的部分下了工夫,服化道(服装、化妆、道具)终于及格甚至达到优秀程度,广受好评。

这一切都开始于国家推行的明星限薪令,限薪令要求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单部片的总片酬最高不得超过5000万元,单个演员的单集片酬不得超过100万。

一开始只是政策行为,当时明星们谁也不愿意自降身价,在观望,大多不接戏,其实那会儿市面上的项目还是很多的。

但越往后,政策就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了市场,从上游到下游,两方夹击,逼着制作公司不得不降低成本。

降不下来,公司倒闭,项目取消,明星们也没钱赚。

一开始,部分制作企业和艺人明星对限薪令显得有些高冷,对市场的观望气氛依然浓烈。

企业不开机,等平台命题作文。

明星不接戏,等市场提高片酬。

他们没认清两个现实——艺人限薪酬不可逆转,平台采购限价同样不可逆转。

从观望到被迫失业,当明星艺人们意识到行业形势不可逆时,为时已晚。

制作公司一批又一批倒闭,项目数量也急剧减少,影视行业进入了存量搏杀的阶段,不主动抢食等来的就是饿死的下场。

寒冬年,全国有数千家各类型影视公司吊销、注销。

后几年,新成立影视公司和新吊销、注销影视公司数量呈负相关,净增数量逐年减少。

天下苦明星久矣,退潮来得这么凶猛,是因为之前明星的话语权太强势,挤压了产业链上其他部门的生存空间,这种挤压越强,反噬也越强。

明星话语权大,说来是畸形的市场模式导致的。

大ip和流量明星是高收视率和高点击率的保证,这是以前全行业的共识,明星的影响力早在影视剧上映前就显现出来,他们在全网的人气数据成了项目投资评级的基础,很多项目都没有开机,只确定了明星主演,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站们军备竞赛的年代,几大视频平台大量的版权购入和自制内容刺激了市场的繁荣。

只要阵容强大,天价片酬总会有人接盘,有大牌明星背书的制作公司还能跟着狠捞一笔,投资回报十分可观。

明星、投资方、制作公司都能挣到钱,就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是亏的。

作为链条里的利益最大方,明星自己开工作室,入股大影视公


状态提示:第438章恰逢其会--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