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明草>第176章人气

随着住户的增多,现在的东二坊和南三坊已经变得拥挤不堪。虽说对外宣称不再招募人手,但外围的管理并不严格,总管不了亲朋好友的投靠,更管不住全家主动搬迁。甚至还有各方打招呼的,陆陆续续有人过来。说实话,秦白现如今已经算不清自己有多少人,不过靠着勇胜吃饭的人起码已经超过了五千。

而人气人气,有了人,自然而然的就有人气。依附着这样一个小团体,就催生出不少的工作机会。有了收入,必定会消费。吃穿住行都不能缺少,光是油盐酱醋等日用品,就让零卖火柴的勇胜商号多增加了二十名伙计。这让掌柜唐青都变得野心勃勃,想要新建几个酒坊、酱坊,在勇胜内部自产自销。

然而汇报到秦白这里,他是不鼓励、不反对。秦白并不想把所有的产业都由勇胜来控制,毕竟很快就会搬迁,井家庄这里早晚会放弃。

反而对那些“自主创业”,秦白就比较支持。陆陆续续,已经新开了七、八家小作坊,产品是五花八门,基本都是依托勇胜的消费。而且在东二坊和南三坊,又新开了十一间铺子。这些作坊和铺子都有着很优惠的租金,并且那些本钱不太够的,还能拿到低息贷款。反正丰隆钱铺那些“敲诈”到了无息的四千两银子,正好就用在这里,算是给那些“创业者”的某种福利。

关于这些作坊和铺子,秦白个人以及勇胜全都不占股份,甚至严令手下的那些头目不得伸手。仅仅收取一成的保护费。事实上,这一成的保护费除了上缴给井家庄商会以外,其他的也只够看场子弟兄的工钱,秦白自己根本就落不得丝毫的好处。

然而就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一批勤劳的人就脱颖而出。这些作坊和铺子基本都发展良好,而且雇工也合计达到了上百人。事实上减轻了秦白的不少负担,随着雇工人数越来越多,使得秦白大大减少了在此方面的开支。

其实除了勇胜这里,井家庄的人气同样变得水涨船高。本来已经是几千户人家,一、两万人固定居民的小城,加上每月上千来经商的流动人口,规模已经算是不小。可现在固定居民增加了几百户,来经商的流动人口更是多了起码上千,一下子就变得繁荣许多。

尤其是催生了一大批消费者。说实话,之前的井家庄虽然有着铁炉和铁匠工坊,还有着不少江湖上的灰色产业,但财富基本集中在那些首领手中,而占据绝大多数的底层百姓被压榨的够狠,除了温饱,手里并没有什么余钱消费。

直到火柴作坊出现,有火柴杆和火柴盒的分包,也有零卖火柴的福利,让井家庄的每家每户多多少少有了些富余。这就让整个市场逐渐活跃了起来。而商人是最敏感的一群人。他们发现了商机,于是就出现了吸聚效应。

不得不说,无工不富,工业拉动地方经济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尤其火柴作坊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人口。更为主要的是,如果放在现代,火柴可能就是个不起眼的夕阳产业。但在这年代,却是妥妥的高科技,并且有着极高的附加值。大量的银子涌入,对井家庄的经济刺激几乎是立竿见影。甚至还出现了不少附属产业。

……

然而在这个年代,却几乎没什么懂经济的人。而且井家庄是武夫当道,动脑子的人并不怎么吃香。就算有几个有心的聪明人,无非隐约感觉井家庄似乎人多了些、生意好做了些。至于是什么原因?几乎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甚至绝大多数的人依然是灯下黑,根本就没感觉到每日的变化。

不过变得拥挤,这问题总需要解决。于是在商会一月一次的活动中,就有人提出——把庄子里的骡马市,还有庄子外的人市,这两块空地利用起来。而骡马市和人市就搬迁到远处的新场地上。

井家庄的商会,实际上有些类似于官府的功能。因此这样有利于井家庄发展的基础建设,倒也没什么人反对。随后就开始讨论,该如何利用这两块空地?而庄子里的那块空地永远是稀缺物品,各方争夺的相当激烈,最后无非是利益分割,最终得到妥协。然而一到庄外原先人市的那块空地,意见就变得有了分歧。

前文应该介绍过,井家庄内外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庄外完全实行着丛林法则,简单点说,就是谁抢到就算谁的。

如果利益够大,也许这块空地确实可以有吸引力,毕竟占地面积足有近两个坊那么大。然而这里就出现了几个问题:首先谁拿地,谁就需要拿出一笔钱,作为买地的钱;其次就是还需要另外的银子建设房屋;最后一点最为关键。由于根本不知道突然热闹起来的原因,因此都有很大的顾虑。万一现在的兴旺只是一阵风,仅仅就是偶然发生,等以后建设起来,却一下子恢复到以前的状态?那不要哭死吗?还是等其他人先趟雷吧!

反正需要庄外用地,偏远的荒地有的是。而且就算其他人趟雷成功,还有那丛林法则呢。说不定有机会就能抢来自己用!

对于这样的争论,秦白当然就在一旁打酱油。他有自知之明,好处反正轮不到自己,而且也没什么兴趣。

然而风向骤变,话题居然渐渐的牵扯到了秦白身上。有人就说出理由:人市那块地方,就处在东二坊和东三坊的边上,理所当然,最合适的接手人选就是秦白和盐帮。

可是盐帮就是个落脚点,对井家庄的地盘


状态提示:第176章人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